一、親貝的選取
育苗用的親貝以1齡~3齡、殼長12厘米以上的為好。親貝均在收獲季節挑選,裝入網籠后在專用筏架上疏掛精養。取用親貝時,應在牡蠣的自然排放期間內選取,將親貝從海區取來進行直接催產,或者移入較大的水池內靜水蓄養,以備當海區的親貝排放后仍可繼續用以催產。
二、性細胞的獲得
用解剖法和陰干升溫流水刺激誘導催產法可獲得大量受精卵,進行人工育苗。解剖法操作按一般常規進行。陰干升溫流水刺激催產法的操作是首先將親貝洗刷干凈、仔細清除殼面一切附著生物后,陰干12小時(一般從傍晚18時至次晨6時),然后移至陽光下用竹簾遮蓋后進行升溫,持續時間10小時左右,然后將親貝裝入網籠,每籠盛親貝15只~20只,吊入催產池中,用水泵以65噸/小時流量注入經沉淀的新鮮海水,接近注滿時打開池壁閥門,使池水保持流動,經流水刺激2小時后,停止注水,待親貝排放。催產效果以親貝處于臨產前1天~2天開始采用陰干升溫流水刺激法較好。此外,與升溫幅度大小也有直接關系。
三、幼蟲培育
親貝在催產池產卵受精后,當胚胎發育至D形幼蟲期時進行幼蟲篩選,即將池水上層3/4水體中的幼蟲,通過池壁閥門放入育苗池培育,其余1/4水體及底部的殘卵等全部廢棄。D形幼蟲入池培養的密度為15只/毫升~20只/毫升。開始培養的3天~5天內,逐日加水20厘米~30厘米,幼蟲個體達100微米以上時,采用NX103篩絹換水器進行虹吸換水,每天換水量1/2左右。餌料主要采用角毛藻、扁藻、環溝藻和X藻四種。根據幼蟲不同發育階段,其投飼種類及投餌量一般是:
D形幼蟲期
投喂環溝藻或X藻,日投餌量為19萬細胞/毫升~20萬細胞/毫升。
殼頂幼蟲期
環溝藻、角毛藻和扁藻混合投喂,日投餌量為環溝藻2萬細胞/毫升、角毛藻1.4萬細胞/毫升~2.4萬細胞/毫升、扁藻0.3萬細胞/毫升~0.6萬細胞/毫升。
眼點幼蟲
投喂角毛藻和扁藻。日投餌量為角毛藻2萬細胞/毫升~4萬細胞/毫升,扁藻0.3萬細胞/毫升。
為保持培養水質的新鮮,貯水庫每兩天開閘更換新鮮海水一次,沉淀地海水使用時間不超過3天。育苗期間育苗池水體的理化因子變化范圍一般為:水溫25℃~30℃,比重1.01~1.0818,pH值8.0~8.4,溶氧4毫克/升~6毫克/升。
四、附苗及采苗
幼蟲發育至280微米~300微米、出現眼點和足時即開始投放附苗器采苗,附苗器采用蝦夷扇貝殼、牡蠣和水泥條效果較好。貝殼用聚乙烯繩每60片串成一串,長度約60厘米左右。橡皮條雖在海區的采苗效果很好,但在育苗池內投放采苗的效果卻很差。
采苗前先使池水降至70厘米左右,然后將附苗器系在池面橫桿上吊掛于池內。附苗器吊掛間距離為10厘米左右,然后采取不斷升降水位和輪番倒置附苗器上下位置的方法,以求附苗均勻和減少陰陽面附著量的差異。
太平洋牡蠣人工育苗,從室內小水體(5立方米水體以下)到室外大水體(50立方米水位以上),都能育出苗,而以室外大水體育苗效果較穩定,且能縮短育苗周期,簡化育苗工序,十分方便。育出的稚貝在池內暫養至10下旬再移往海區養成,以避免附著稚貝下海放養被藤壺覆蓋而造成損失。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