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倒刺魚巴俗稱巖鯽,屬鯉形目、鯉科、魚巴亞科、四須魚巴屬。它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在我省的湘、資、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均有分布,尤以沅水上游的沅陵、瀘溪境內較多,是我省重要經濟魚類之一。中華倒刺魚巴肉質肥美,細嫩多脂,被人們列為上佳食用魚。因其具有個體大、生長快、食性雜、飼料來源廣等特點,它已成為一種優良的池塘、網箱養殖推廣新品種,經濟效益較高。
中華倒刺魚巴體型略側扁,口下位,口裂呈弧形,觸須2對,頜須較吻須稍粗長。背鰭不分支鰭條為強大硬刺,其后緣有鋸齒,起點處向前伸出一根平臥的倒刺,埋于皮內。鱗片大,側線完全,側線鱗30枚~35枚。
中華倒刺魚巴是一種河道型底棲性魚類,喜棲息于底質為礫石的流水中,白天多棲息于深水區的巖穴內,夜間常活動在水草或著生藻類繁茂的沿岸地帶,有短距離迴游的習性,冬季在干流深坑巖穴中越冬;春季進入支流或湖泊中索餌,以著生的絲狀藻類和水生植物碎片為主食,兼食淡水殼菜、蚌和水生昆蟲?傊擊~食性是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它的攝食規律是3月~4月間攝食強度為最大,隨后逐月降低,至9月轉趨旺盛,入冬減退。
中華倒刺魚巴性成熟較早,雄魚2齡,雌魚3齡可達性成熟。性成熟的雄魚,吻部和臂鰭分支鰭條的末端有顆粒狀珠星;而雌魚無明顯特征。產卵季節一般在4月~7月,達到性成熟年齡的個體分先后成熟。卵子發育非同步性,有大小兩種卵粒,為分批產卵魚類,其產卵期較長。產卵活動多在洪汛來臨時發生,在急流灘下流水處產卵。受精卵具有弱粘性,產出的卵粒附于石塊或下沉于礫石縫隙中發育。當水溫在19.5℃~22℃時,從受精卵至仔魚出膜歷時40小時~50小時,剛孵出的稚魚體色透明呈桔紅色。
中華倒刺魚巴原是我省沅水的主產魚類,但由于其上游五強溪水電站建成截斷了其產卵回游通道,加之工業廢水污染,毒魚、炸魚及有害漁具漁法濫捕產卵親魚及其索餌場的幼魚,導致天然資源嚴重衰退,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現沅水也很少見。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