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鰻魚真菌病
鰻魚真菌病主要有水霉病、鰓霉病兩種,其病原體水霉菌和鰓霉菌屬于真菌類微生物。它們在自然水域中廣泛存在,為條件病原菌,通過孢子傳播,營腐生生活;喜偏酸性水質,水溫13-18℃是霉菌孢子最適宜的感染溫度;冬春季節最易流行,死亡率也較高。水霉以“傷口寄生”著稱,通常未受傷的健康鰻魚不易感染。感染初期肉眼看不到癥狀,當肉眼可見時,內菌絲已深入肌肉蔓延擴散,促使組織壞死;外菌絲向外生長呈棉絮狀附在鰻魚體上即通常所指的“生毛”。日本人稱之為“棉冠病”。鰻魚感染后多見于頭部、尾部和背鰭處,診斷此病時通過鏡檢可與類枝蟲病或鐘形蟲病相區別。鰓霉主要危害幼鰻鰓絲,被感染的鰻魚鰓呈淺白色并帶污泥,鏡檢鰓絲可見霉菌絲,在水質較差的鰻塘中更易發生。
根據病原體喜寄生在鰻體受傷部位,在水溫、pH較低的水質中繁殖快的特點,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做好預防工作:①避免鰻體受傷包括凍傷、機械損傷和寄生蟲叮咬所傷。②改變或調整投喂時間和方式,注意防凍保暖。③適當使用生石灰等,調節并改良池塘水質。④若鰻魚已發生細菌性疾病如紅鰭病等,要及時醫治,防止真菌繼發感染。
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很理想的防治鰻魚真菌病的藥物。以前常用的孔雀石綠因毒性大,已被國家列為禁用藥。下面介紹幾種亡羊補牢的防治方法供參考:①用食鹽和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②用過氧乙酸類消毒劑全池潑灑。必須再提醒的是:治療鰻魚真菌病如果先使用抗生素,可能還會加劇病情惡化。
■鰻魚腸炎病
病原及癥狀:腸炎病的病原主要是由腸型點狀產氣單胞桿菌及溫和氣單胞菌引起。外表觀察通常可見肛門紅腫,排泄物呈灰白色漂浮于水面,病鰻離群獨游,活力下降。解剖可見鰻魚腸壁微充血或嚴重充血,內含淡黃色或藍色粘液,輕壓腹部可流出膿汁,嚴重時消化道積水,使腹部膨脹。肝臟腫大呈脂肪狀。
流行特點:腸炎病一般全年都有發生,但最為流行的是每年的5-10月份。這個季節里氣溫適宜,一方面鰻魚攝食旺盛,有些鰻場不斷提高攝食量,造成部分鰻魚暴食,這樣也很容易引起腸道損傷感染;另一方面這個季節里水溫升高,細菌繁殖較快,稍微不注意,消毒沒有跟上也容易引起感染,特別是梅雨季節,應特別注意。
預防:在常規的預防中,大多數鰻場采用抗生素藥物如氟哌酸等內服。然而抗生素長期服用不但對鰻魚生長產生負面影響,而且更易產生抗藥性,使腸炎病反復發作,造成損傷鰻魚內臟器官機能如肝臟,直接影響生長速度。
實踐證明,添加非藥物性物質,可以輔助消化系統營養機質,更有效的促進鰻魚腸道理想微生態環境的形成,減少腐敗性代謝產物的含量,增強鰻魚機體內免疫功能,調整機體代謝,大幅度減少腸炎病的發生率,達到理想的抗病能力。如,每公斤飼料添加2-3克有益微生物活力菌,對預防腸炎病效果不錯。
當細菌性腸炎病發生時,在內服治療藥物的同時,全池潑灑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療效甚佳。
■鰻魚爛鰓病
在廣東、福建等地的鰻魚池中,經常發現日本鰻患爛鰓病而大量死亡。患病的鰻魚鰓部組織充血、壞死,并分泌大量黏液,同時還粘附污泥雜物。當發現此種癥狀時,養殖者往往會統一的將其劃歸為細菌性爛鰓病,故通常都采用消毒殺菌藥物進行病魚浸浴、池水消毒,內服抗生素等殺菌消炎藥物進行治療,但是,效果往往不好,藥物處理后,鰻魚死亡數量仍有增無減。究竟病因何在?
日本科學家經多年的研究證實,在許多池養的鰻魚爛鰓病中,有不少病魚的真正病原體是一種被稱為鰻皰疹的病毒。日本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為正確診斷鰻魚爛鰓病,以及進一步研究病毒疫苗,防治鰻皰疹病毒引起的鰻魚鰓絲腐爛壞死病,奠定了基礎。
病毒性爛鰓病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病時,病魚通常喪失食欲,胸鰭、鰓蓋和腹部充血發炎。鰓絲嚴重充血,鰓絲末端壞死,中央結締組織發炎。經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發現鰓結締組織內的纖維細胞感染有皰疹病毒,這種病毒對鰻魚具有很強的致病力。通常,這種病毒性鰓病易發于高密度養殖池中。其中一種鰓病是在鰓片間隙中長出了動脈瘤,其它鰓病則是在鰓絲的中央結締組織出現明顯的充血發炎;在內皮細胞核和血管中發現有類似的病毒粒子,病魚肝臟充血及腎臟腫脹。
細菌性爛鰓病癥狀主要表現為:病魚體色發黑,尤其以頭部為甚;游動緩慢,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遲鈍,呼吸困難,食欲減退;病情嚴重時,離群獨游水面,不吃食,對外界刺激失去反應。發病緩慢,病程較長者,形體消瘦。解剖病魚,可見其鰓蓋內表面的皮膚往往充血發炎,中間部分常糜爛。鰓上粘液增多,常帶有污泥,鰓絲腫脹,鰓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而呈淡紅色或灰白色;每天清晨,可看到呼吸困難的病鰻在池邊離群獨游,靠近岸邊食臺,甚至爬上岸用皮膚呼吸。此時通常內臟器官外觀正常,要注意區分。
綜上所述,在病毒性爛鰓病綜合預防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效果良好:①平時適當控制投喂量。②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維生素C、維生素E等,飼料中的礦物質要足量。③盡量使用一些活菌(含硝化菌、硫化菌、枯草桿菌等)制劑如活性氧等來調節水質。④在藥物的選擇和使用上要慎重,以免造成鰓部的機械性損傷,使病原體侵入。
細菌性爛鰓病預防:①使用益池寶全池潑灑,用量為5-6公斤/畝·1米水,用以調節和改良水質。②魚種下塘前,用2%-4%的食鹽水藥浴5-10分鐘。
治療:三氯異氰脲酸(含有效氯85%)遍灑使池水成0.5-0.6ppm濃度。同時內服土霉素,每20公斤餌料添加50-80克,連喂5-7天(一個療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