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斑點叉尾蛔養殖規模的擴大,集約化養殖程度的提高:疾病的危害也越來越大,特別是斑點叉尾魚回爛尾病(Tail-rot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造成魚苗、魚種大批死亡,給斑點叉尾魚回養殖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2002年9—10月,我縣幾處養殖場均發生斑點叉尾蛔爛尾病,由于發現早,治療及時,此病得到控制,同時也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就斑點叉尼蛔爛尾病的病原、流行病學、癥狀與病理變化、診斷與防治進行探討、總結,以供養殖戶參考。
一、病原
斑點叉尾蛔爛尾病病原體為嗜纖維菌(Cytophage colum-
naris)和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通常是在池塘淤泥撾多,池塘水質不良,池塘施用沒有充分發酵的糞肥,或在捕撈、運輸等過程中操作不慎引起魚體受傷等誘因存在時,才會感染發病。
二、主要癥狀
1.病魚特征:發病初期,病魚游動緩慢,呼吸困難,反應遲鈍,食欲不振,攝食減少常游于岸邊,病魚與水面垂直作掙扎狀游動,病魚尾柄部皮膚變白,失去黏液,病灶處粘臟,肌肉紅腫,繼而尾鰭分支,尾柄肌肉潰爛脫落,細菌經創傷處組織感染全身,使病魚伴有爛鰓及胸鰭、臀鰭充血現象。
2.死魚癥狀:外部特征主要表現軀體消瘦,尾柄細長,體表有星狀粘液布滿全身,胸鰭、臀鰭呈現充血性浮腫,鰓蓋及口腔充血,尾柄肌肉潰爛脫落,尾部骨骼外露。
3.剖檢報告:內臟器官肝臟、腎臟腫大,腸道無食物或有少許食物,腸道壁充血,心臟水腫,部分鰓絲潰爛。
三、流行病理學探討
1.發病季節:斑點叉尾蛔爛尾病主要流行于春夏及秋季,冬季發生少,尤以立秋前后發病更為顯著。在天氣多變,水溫20~25℃左右易發病。
2.危害個體:主要危害6—15厘米規格的魚種,而成魚不常見。
3.發病率:一般在60%~70%,高的司達80%,死亡率通常在70%,嚴重時可達80%以上。
4.病因分析:①拉網及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造成魚體損傷
或飼養過程中換水太急、水量大,造成魚體沖撞受傷,感染發病。②養魚塘淤泥多、水質差,清塘不徹底或不及時消毒,水中有大量病原體,直接引起魚體感染。③餌料供應不足或者餌料單一,營養成份不全,造成機體營養不良,致使魚體抵抗力減弱。④放養密度大致使投餌量大,排泄量大造成養殖水體、底質嚴重惡化,誘發感染。
四、診斷
斑點叉尾蛔尾部皮膚黏液脫落,色發白、潰瘍、粘臟,肉眼可見尾部皮膚潰爛可初診。尾鰭充血,刮取尾部體表黏液于制片鏡下觀察,可見大量桿狀細菌或短桿菌能確診。
五、治療方法
1.發病初期用0.2~0.3毫克/升強氯精全汕潑灑,隔天再
潑灑一次。
2.用大黃、氨水溶液3毫升/米3全池潑灑,連用兩次,具體方法是:1千克大黃用0。3%氨水20千克浸泡12~24小時,藥液呈棕紅色后將藥液和藥渣用池水稀釋后全池潑灑,間隔兩天再用一次。
3.食鹽0.5%~0.7%與土霉素10—15毫克/升—浸浴48小
晌。
4.內服復方新諾明等抗菌藥物(每千克餌料含1-2克),連
續投喂5—7天。
5.施藥7—8天后全池潑灑20克/米3的生石灰漿調節水
質。
六、預防措施
1.定期對魚池進行加水,保持良好水質,經常開動增氧機防止魚體浮頭,增強機體抵抗力。
2.拉網及運輸過程中,細心操作,勿使魚體受傷。
3.對水體定期消毒,可用生右灰30--40克/米3或強氯精
0.3克/米3對魚池全池潑灑,每10天一次,防止水中病原體的蔓延。
4.使用的魚具要及時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5.合理投放,避免飼養密度過大,一般畝放養3~5厘米左
右斑點叉尾蛔苗種2萬—2.5萬尾為宜,且不宜搭養其它魚類。
七、注意事項
斑點叉尾蛔發生爛尾病后,使用高濃度的強氯精、二氧化氯等含氯藥物,只能保持每天死魚數量不增加,不能治愈此病,要采取綜合治療的辦法,在水體消毒的同時進行內服藥餌或藥液浸浴相結合的綜合治療辦法效果較顯著。
治療爛尾病期間,應避免操作不當引起損傷,當外觀癥狀消失后還應使用藥物控制病原體或對皮膚加以保護,確保病魚皮膚恢復正常后再停止用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