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牙鲆俗稱“牙片”“左口”,該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特別適宜做魚片,且利用率高。為了促進和推廣該魚在南方適養地區的發展,幫助養殖者少走彎路,本文根據南方馴養的成功經驗,將牙鲆室內水泥池循環水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魚池條件 養殖牙鲆的場所應選在水源清新、無污染、水交換方便、電力供應有保障、交通便利的地方。養成車間可用磚石結構墻壁,屋頂采用鋼框架、木框架結構,并蓋上玻璃瓦或石棉瓦,以控制光照,因為過強的光照會使牙鲆不安,也會使池底、池壁繁生藻類從而影響魚攝食和生長。水泥池形狀有長方形、正方形、八角形等,面積為30平方米~80平方米,水深1米~1.2米,排水口方向按2%~3%比例傾斜,設進水口4處~6處,并朝一個方向進水,使水形成環流,以便殘餌和排泄物順利排出。為防牙鲆跳出,池壁應高出水面30厘米~50厘米。
二、魚種放養 牙鲆魚種可從天然海域直接捕撈,也可以從養殖場購進,以后者的質量為好。當養殖池水溫達13℃以上時就可進魚種。要求魚種全長在10厘米以上,體色一致,花紋清晰,近似天然色,無白化、黑化現象,體質健壯。如放入手掌,感覺魚彈跳有力為好。鰭部腐爛、體表發紅充血及鰓部有病的魚種不能要。放養密度為:體長在10厘米~15厘米的每平方米放養150尾~100尾;體長在20厘米~25厘米的每平方米50尾~35尾。
三、餌料投喂 用于養殖牙鲆的餌料主要為全價配合飼料及小雜魚等。餌料魚主要有玉筋魚、蝦虎魚、云鮪魚等,其中以低脂肪含量的玉筋魚為佳。一般每天投餌2次(上午7時、下午3時),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左右。當水溫超過一定范圍(>25℃或<12℃)或進行藥浴時,要適當減少投餌次數或停喂。投餌要均勻,避免長期投喂單一餌料,以免營養不全。
四、日常管理 魚種入池飼養一段時間后要根據其生長情況進行適當的分選,經分選的魚不僅成活率高、生長快,而且規格整齊,便于飼養管理。每次分選后,可用8×10-6~10×10-6土霉素或1×10-6~2×10-6呋喃西林藥浴1小時~2小時,以防擦傷引起細菌感染。注意分選前要停食,操作時動作要輕、快。水質差或池底有殘餌堆積時,可采用降低水位的方法,加大換水率,也可用虹吸或清掃的方法清除殘餌。養成期間的換水量與水溫、養殖密度成正比,一般水溫在15℃以下時,換水量在5次/日~10次/日,隨著溫度升高,應加大換水量或保持較高的水位。在夏季高溫季節,換水量應達12次/日~24次/日,以便保持較低水溫,讓牙鲆安全度夏。
五、疾病防治 高溫季節在飼料中添加3×10-6~5×10-6維生素C、E和復合維生素;魚種入池前用2×10-6的福爾馬林或10×10-6的高錳酸鉀藥浴3分鐘;定期投喂藥餌,可將小雜魚切碎后每公斤加入抗菌素50毫克~75毫克,浸泡30分鐘后進行投喂,連用10天;每15天~20天用掛袋或潑灑消毒劑(如高錳酸鉀)的方法進行水體消毒;及時撈除池中的死魚、病魚,防止疾病的傳播。經驗表明,適當混養活動性強的魚類(如石斑魚、美國紅魚等),既可減少殘餌量,又可提高餌料利用率,增加水中溶氧量。牙鲆常見的疾病主要有2種:一是細菌性疾病,主要癥狀為鰭條充血、皮膚和肌肉出血或腸道發炎,腹部腫大。可按每公斤魚體用抗菌素75毫克~100毫克拌餌投喂治療。二是車輪蟲病,常見寄生原蟲寄生于鰓部和體表,可用1∶6000濃度的福爾馬林藥液浸浴殺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