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赤眼鱒(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屬鯉科,雅羅魚亞科,赤眼鱒屬,俗稱紅眼睛、紅目鮑,是江河中主要優質經濟魚類之一。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青睬。該魚具有生長快、適應性強、食性雜、養殖成本低、商品魚售價高等優點,是當前淡水養殖的熱門品種。現將有關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池塘條件
養殖池塘應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附近無污染源,保水性能良好,進、排水方便,池底平坦,少淤泥,呈長方形,東西走向,面積2000--3000m2為宜,水深1.5--2.Om。池水要求“肥、活、嫩、爽”,水色呈淺綠色,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cm左右。養殖用水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的規定。
二、池塘消毒
池塘應清除過多的淤泥。冬季干池曝曬后,在魚種放養前10天注水10---15cm,每667m2用生石灰150kg徹底清池消毒,也可用30m/g3漂白粉消毒。經3---4天,用60目篩絹網過濾進水60--80cm。每667m2可施放經發酵腐熟的糞肥300kg。池塘消毒必須嚴格執行《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的規定,肥料的使用應符合《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FF394--2000)》的各項要求。
三,魚種放養
必須選用健康活潑的優質苗種,自繁自育的魚種的親本應來源于有資質的國家認定的原種場,苗種經無公害培育而成,質量符合相關標準,具備品種優良性狀,條件具備的最好自繁自育為好,如從外地引進魚種須經檢疫合格方能引入。魚種放人前可用3%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
主養成魚的池塘,一般每667m2放養冬片魚種1000---1200尾,混養塘每667m2放100尾--200尾。
四、飼養管理
1、飼料投喂
赤眼鱒屬雜食性魚類,藻類、有機碎屑、水草等均可攝食,喜食人工配合飼料。主養池塘,采用全價配合顆粒飼料為好,減少殘餌對水質的污染,充分提高飼料利用率,既可降低餌料成本,又能滿足魚類的營養需求,促進赤眼鱒生長。赤眼鱒的飼料可投喂羅非魚或草魚的配合飼料(飼料中粗蛋白的含量大致控制在25%--30%),還可撈取細綠藻及柔嫩、新鮮、適口的水草、黑麥草、蔬菜葉等作為輔助飼料。
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3%一8%。一般上、下午各投一次。投喂飼料要堅持“四定”的投飼原則,還要根據天氣、水溫、水質和魚的吃食情況,確定合理的投喂量。配合飼料質量和安全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規定。飼料中不得添力口國家禁用的藥物作為防治疾病和促進生產目的;不得在飼料中添加未經農業部批準用于飼料添加劑的獸藥。
2、水質調控
池塘水質控制是一項關鍵的技術環節。在無公害養殖中,保持良好的生態水域環境是養殖的基本要求。在養殖生產過程中,每天中午開增氧機1--2小時,晚上視天氣情況適時開增氧機,以防魚類浮頭。pH值保持在7—8.5之間,溶氧5mg/L以上,NH3--N、H2S等控制在不足以影響魚的正常生長范圍內。在養殖中、后期(特別在高溫季節),要及時更換新水,使池塘水質保持清新,透明度控制在30--40cm。每15--20天,每667m2用生石灰12.5—15kg全池潑灑一次,使池水呈微堿性,以利魚類的生長和魚病的防治。根據池塘水質、水溫等情況,每隔15天左右施用EM液、利生菌、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可有效改善水質狀況。
3、日常管理
在養殖過程中,日常管理十分重要,必須堅持勤觀察,勤巡塘,每天堅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觀察水質變化、魚類的活動、攝食情況、有無病害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經常清除魚池周圍的垃圾、餌料臺上的殘餌、水面上的漂浮物等。做好各項工作的記錄。
赤眼鱒易受驚,善跳躍而致鱗片脫落受傷,在養殖過程中盡量保持養殖環境的安靜。
五、魚病防治
魚病防治是關系到養殖成敗的重要一環。赤眼鱒生活適應性強,各種疾病的感染率和染病后的死亡率較低,經無公害養殖,感染發病就更少。但我們要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原則,除魚種下塘時做好魚體消毒外,還應對鮮草(餌料)、食場、工具等進行藥物消毒,在夏秋魚病流行季節定期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長效)、“三小”(毒性小、用量小、副作用小)漁藥進行魚病預防。定期投喂藥餌。若魚得了病,要正確診斷,對癥下藥,防止濫用藥,不能隨意加大劑量、延長用藥時間。
漁用藥物的使用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和《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農業部公告第193號)》的規定。
六、成魚的收獲
當大部分個體達到上市規格時,應捕大留小,合理調節魚塘載魚量,使水域生物總量處于一個動態平衡狀態。咸魚出售前,要嚴格按照《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的休藥期規定停止用藥,并停食1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