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鱔養殖過程中,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很重要,目前絕大多數疾病已能防治,但仍有一些新的疾病還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把握好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針,一般在養殖過程中不會發生重大的病害。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疾病有以下幾種:
一、出血病
癥狀:白天黃鱔頭部伸出水面,晚上身體部分露出水面。體表有大小不一的血斑,有時全身出現出血,腹部尤為明顯,肛門紅腫,口腔、鰓部有血粘液,與爛尾病并發時,可感染至肛門,再從肛門傳染到體內。
發病原因:苗種放養后,由于連續低溫陰雨或苗種質量差、抵抗力弱而引起的細菌、病毒交叉感染的綜合病,易和爛尾病并發。
預防:每5公斤魚內服黃芩粉6克,外用季銨鹽絡合碘0.6ppm,全池潑灑1--2次。
治療:外用稀戊二醛1.5ppm和維生素E3ppm,每天潑灑1次,連續三天。內服每50公斤魚內服黃芩粉15克,連用3--5天。
二、體外寄生蟲病
癥狀:蟲體寄生于黃鱔體表,吸取血液,造成皮膚損傷,引發炎癥,體質消瘦,影響上市品質。
發病原因:主要由螞蟥等寄生蟲所致。
預防:1、放苗前對池塘、水草、魚苗進行徹底消毒殺蟲,盡量不要投喂生的蚌肉。
2、定期用硫酸銅1.5ppm全池潑灑。
治療:在不損傷黃鱔的情況下殺死螞蟥還未有很好的方法,只能用硫酸銅2ppm連續潑灑2—3次,除去此類寄生蟲。
三、腸道寄生蟲病
癥狀:病鱔食欲減退,體質瘦弱,解剖病鱔可見腸道內壁呈紅色、白色絲狀蟲體,長約2--3cm,有少數病鱔表現掙扎、抽搐、流竄現象。
發病原因:由毛細線蟲、嗜子宮線蟲、棘頭蟲等寄生于腸壁粘膜,破壞粘膜層引起炎癥或穿腸壁引起內出血。
預防;每月一次定期服用魚蟲克星15克和大蒜素20克/50公斤魚,連續3天。如投喂蚌肉需煮熟后使用。
治療:內服按每50公斤添加魚蟲克星30克和大蒜素20克、維生素E10克拌料投喂,連用3天為一療程。
四、腸炎病
癥狀:病鱔行動緩慢、遲鈍,食欲減退,鱔體發黑,體表粘液無光澤,腹部出現紅斑,肛門紅腫突出,腸管充血發炎。
發病原因:飼料不新鮮,引起細菌感染,餌料變質后產生毒素,消化中毒,過度飽食引起消化不良等。
預防:保持水質清新,定期使用生石灰調節水質,每半月使用中水溴氯海因0.3ppm消毒一次,同時餌料中拌用大蒜素10克和三硫二丙烯15克忪斤魚防腸炎。
治療:每50公斤魚口服大蒜素15克和三硫二丙烯20克和維生素E10克,連用3--5天。如水質惡化則換部分水,并用1ppm季銨絡合碘進行消毒。
五、打印、腐皮、爛尾病
癥狀:在傷口、側線處出現小紅斑,繼而擴大成豆粒大小的潰瘍狀凹處,邊緣出血發紅,狀似塊狀紅色印記,尾部和頭部可見皮膚發白,嚴重時可見內臟。
發病原因:主要由于放養密度過大,苗種大小不均勻,放養操作不規范,劃傷魚體等原因引起鱔體皮膚外傷、細菌感染所致。
預防:用中水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0.4ppm全池潑灑,每周1次,同時內服免疫多糖3克和黃芩粉6克/50公斤魚,每月連用3--5天。
治療:用中水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0.7ppm全池潑灑,同時結合口服氟哌酸8克和黃芩粉8克/50公斤魚,連用3--5天。
六、水霉病
發病原因:鱔體受機械損傷及敵害生物侵襲所致,導致傷口被水霉菌感染,初期癥狀不明顯,一段時間后,傷處呈棉絮狀菌絲,肌肉腐爛,食欲不振,消瘦死亡。
防治:用生石灰調節水體pH呈微堿性,全池潑灑稀戊二醛溶液2ppm,每天二次,連用3天,內服黃芩粉5克和三硫二丙烯20克/50公斤魚,連用3--5天。
七、大頭病
癥狀:病鱔頭部腫大,眼睛發白失明,體表出現血狀紅斑,渾身無力,口腔粘液充血,生殖孔有血狀粘液流出。鰓部發紅失血,體腔充血,粘液脫落,肝臟腫大發黑,大魚易發生,危害較大。
發病原因:高溫季節,水質易惡化,細菌大量繁殖,底泥產生的氨氣、硫化氫、沼氣等有害氣體引起慢性中毒。放養密度過大和水體自凈能力差的池塘易發生此病。
預防:用生石灰調節水質,定期用季銨鹽絡合碘0.6PPm全池潑灑消毒,同時內服黃芩粉6克/50公斤魚。
治療:全池潑灑季銨鹽絡合碘1.2ppm,同時內服黃芩粉10克和維生素E8克/50公斤魚,連用3—5天。
在制作和投喂藥餌時,為了充分吸收和利用藥餌,最好用顆粒餌料制作藥餌,投喂時要比平時投的時間稍晚一點,讓其增強饑餓感,加大攝食量,在攝食高峰期投喂,使每條鱔魚都能攝到藥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