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大棚土地河蟹育苗以其投資少、易啟動、風險低、效益高的優勢,成為蘇東沿海民間投資的重要項目之一。筆者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自己的育苗操作,就大棚土池河蟹育苗技術提出改進措施,現總結如下。
1 基建工藝的改進 基建工藝的科學性,是育苗穩產、高產的基礎。目前,大棚土池育苗生產中在基建方面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1.1 池口面積 現在多數育苗水池的單口面積在40~50m2,有的甚至達到80m2。大水體育苗的優點在于育苗前期水質穩定,但是Z4以后,大水體的缺點便暴露出來:一是水質更新困難,水體大使換水的效果不理想。二是幼體聚角嚴重,特別是Z5變M階段殘食率高;此外大水體育苗的風險高,一但出現問題損失很大。總之,大水體育苗利小弊大,筆者建議育苗池面積宜控制在20~30m2。
1.2池底處理 通常認為,土壤具有良好的吸污性。目前水池育苗的池底均為純土質研究表明,土壤有一定吸污能力卻沒有分解污物的能力。土壤就如同一塊海綿,剛開始可以大量吸附殘何等污物,隨著育苗時間推移,土壤吸收他和后,便不再吸附,而這時育苗池中的幼體正處于Z4、Z5階段,此后大量殘餌、糞便再次覆蓋。池底在長期浸泡中也變得松軟,此時若想通過吸污來改善底質巳不可能,這也就是水池育苗后期水質變差,難于控制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在池底鋪上一層彩條膜,直接作為池底,通過這樣的措施使育苗過程中產生的殘餌糞便直接沉降在彩條膜上,以便于吸污。彩條膜表面粗糙,利于池底生物膜的形成和附著,并能防止建地時大量使用的生石灰影響水體PH值。
1.3 氣石排布 土池育苗中為了防止將池底污物沖起,通常將氣石懸掛于距地底20C。處這樣排布的弱點就是氣石以下20cm的水層缺少交換,成為貧氧區,殘餌糞便到這一區域就難以再次被水流沖起,這些沉降污物便在此蓄積發酵 并產生有害氣體,等到Z5階段Z5下沉到此區域蛻皮變態時,過量的有害氣體便會侵害剛變態的大眼幼體 這也就是土池育苗后期,變態為大眼幼體時仍大量掉苗的主要原因。在新的改進措施中,由于池底鋪上彩條膜,因此氣石可以直接排布在彩條膜上,增加可利用水體消除貧氧區,氣石排布密度為 2-3只/m2。
2 育苗操作的改進
2.1 育苗用水的處理 漂白粉處理育苗水,既可殺菌,又能降低水體中NO2-,但是其也有不足之處,即土池育苗階段氣溫高、水溫高,水體中NH4+含量高,漂白粉處理后可生成氨胺之類的有害物質,而且水體中藻類生長也受到了抑制。建議在水溫高的條件下用(10~15)X10-6濃度聚合鋁鹽,凝降水體懸浮物,降低COD,再用隊1X 10-6濃度的亞甲基藍,氧化水體NO2-,最后遍灑(50~70)X10-6濃度顆粒佛石粉,吸附水體NH3、H2S等有害物質,300目篩絹過濾后注人育苗池。
2.2 培育水溫 控溫21℃,Z1到Z2只需3天,Z2以后逐步提溫至24℃,每3天變態一次,幼體活力好,發育整齊,縮短了培育時間降低了成本。筆者認為大棚土池育苗應由現在的每年4月中旬(江蘇如東地區)推遲至4月下旬,水溫較高時開始有幼。
2.3 投餌 河蟹育苗已進入薄利階段,大量獲餌的應用是降低育苗成本的手段之一。但施餌適口性較鮮活鹵蟲差且易污染。在投喂時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每2小時喂一次同時需增投食母生助消化,換餌時頻率不能太快,好讓幼體有個適應過程。Z4、Z5、M階段幼體聚角,對密度較高的角應加大投解量,并根據具體情況酌情增加投餌次數。
2.4 水質調控 土池育苗的前期,水質較易控制,中后期由于餌料的投入殘餌增加,底質變差,故而水池育苗中要加強中后期水質調控,常用的調控手段有換水吸污及光合細菌的應用,換水是最主要的水質調控手段。研究表明,凌晨3時換水效果最理想,吸污可以大幅度改善底質狀況。筆者建議Z1~Z3階段每變態一次吸污一次,Z4、Z5每天吸污一次。光合細菌早已被應用于河蟹育苗,但是育苗水體中抗生素抑制游離態的光合細菌,影響其功效。筆者建議應用固定化技術,用PVA固定光合細菌,以進一步改善底質狀況。
2.5 補光 土池育苗中用彩條膜作棚模,后期還要覆蓋遮陽同,棚內光線過弱需要補光,光源為日光燈。采用補光措施利于水體中藻類光合作用,降低水體氧債及NH4+,特別是在零點以后的補光,效果明顯。
2.6 病害防治 病毒病的防治處于低水平,有時還被忽視。研究表明,育苗生產中一些不明原因的短時大量排苗是一種拖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使用常規的消毒藥物效果不大。用無環鳥苷藥浴并拌餌投喂,可以針對性地防治此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