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近海捕撈業的調整優化,拖網和定置網作業規模的壓縮,燈圍作業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但目前在燈圍作業中常常出現誘魚、集魚效果差,產量低等問題,影響了經濟效益的提高。那么如何解決以上問題,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呢?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五點:
一、選擇放燈誘魚地點
1、在魚汛中心漁場,應注意當魚群分解于水表層時,探魚儀存在“盲區”,無法顯示魚群影像。這時可能僅測到零星魚群。此時只要白天發現魚群起水,并且海況無明顯變化。就可在此開燈誘魚。
2、對較難誘集的魚群,如越冬洄游的鮐魚、藍圓魚參等,一旦測到較好的魚群影像就應迅速放燈誘魚。圍捕速度也要快。要著重于抓“網次”;對比較容易被誘集的魚群,如索餌洄游的魚群,可適當多探測,再選擇較好魚群影像的地點開燈誘集。應在魚群較密集時放網圍捕。要著重抓“網頭”。
3、若連續一段時間僅能探測到分散、零星的魚群,應適當尋找較有利地點開燈誘集。如果到了半夜或月亮即將出來時,仍然沒有找到好的魚群影像,就應抓緊時間放燈試誘。若燈誘1—1小時,仍未誘集到魚群,應更換地點。但應注意有時魚在光照區邊緣游動,可降低光照強度進行試探;如光照區邊緣有魚,由于趨光性魚會迅速游向光源,并在探魚儀屏幕上顯示影像,可繼續開燈誘集。
4、在海圖上,尋找水下地貌狀態復雜和往復流變化較大的海域,如水下隆起的海嶺、山脈,下凹海溝,地勢高低懸殊、水深差異較大及深線邊緣水域。在這些海域,由于水深的變化大,容易形成上升流,沖擊浮游生物和小魚蝦上浮,形成良好的魚類索餌漁場,是開燈誘魚的理想地點。
5、根據水溫、海流等情況,綜合分析,確定燈誘地點。當水溫急變,魚類攝食活動停止,周圍水溫略有變化,魚就很快地移動。海流流經海底山脈,產生涌升流漁場,涌升流漁場往往是燈誘集魚的高產區。
6、流隔,即兩個不同性質的水流或海流相接觸的區域,由于水溫的水平梯度變化較大,往往是魚類集結的區域,因此也常是開燈誘魚的好場所。
7、分析海洋生物狀況。若漁場上有數量較多的大眼短尾幼體、梅蝦、磷蝦、箭蟲、橈足類等,一般是燈誘的好場所。海上有海豚活動,海鳥不斷起伏群飛,附近常有密集的中上層魚群。可在此開燈誘魚。
二、燈誘方式
1、漂流燈誘是目前應用最廣的燈誘方式,適宜于在漁場風小、緩流時使用。其特點是能擴大誘集范圍,燈船隨流與水下燈一起漂移,水下燈受流的沖擊力較小,比較容易控制水下燈放置的水層深度,轉移漁場方便。適用于風、流速較低、或魚群分解的漁場條件。
但有時常因特殊情況需動車,會驚動魚群,影響燈誘效果。因此燈船應盡量少動車。風大流急時不宜采用,因為此時漁船漂移快,魚群很難跟隨。
2、當漁場風大流急、心中漁場范圍較小、魚群比較集中時,為了便于保持網組船舶間的相對位置,采用拋錨燈誘較適宜。但水下燈因水流沖擊,容易離開預定水層,而且起錨時產生的音響、水花和泥漿對趨光魚群影響較大。特別是在泥質海區。因此在生產中應采取提前緩慢起錨的方法,讓驚動的魚群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后,重新趨向光源。同時,需適當增加燈座重量和加長電纜。
3、當漁場風大流急,魚群分散時,為了減小燈船漂流速度,達到較好的誘魚效果,拋錨燈誘方式比較適宜。燈船應根據漁場風流速度,放出適當長度的錨纜,以達到慢速漂流的目的。但拖錨時的泥漿、水花對趨光魚類影響較大。
在上述三種燈誘方式中,漂流燈誘使用最多。如光誘效果好可繼續作業,否則應立即轉移漁場。三種方式也常交替使用。例如探測到零星魚群時,先以漂流燈誘作試探,如果魚群愈來愈密,風流又較大,可改為拋錨燈誘。
三、誘魚技術
1、水上燈與水下燈的配合當漁場水淺,魚群處于表層時,采用水上燈誘魚效果較好。誘集10m水深以下的魚群時,應以水下燈為主。
當魚群棲息于中上層(水深1O---15m)時,應增加水上燈;月暗時可適當增加水上燈。在生產中,水上燈與水下燈要根據具體情況配合使用,以便更好的提高誘魚效果。
2、水下燈的投放與布局投放水下燈要待停車余速消除后才可進行,以免水下燈電纜纏繞車葉或碰碎燈泡。水下燈應放人水中后開啟,收水下燈時應先關燈。放水下燈前要嚴格檢查燈線電纜,一旦出現包皮破裂應立即更換或維修,以免因電纜破損電擊傷操作人員。水下燈布局要以具體情況而定。如果魚群垂分層較小,水平方向分布面較廣,水下燈應以水平式布置為主。若魚群垂直分布水層變動較大,應以立體布燈形式為主。每盞水下燈之間的垂直間距為6—12m,從而增加誘集空間,提高誘魚效果。
要注意水下燈的放置位置,根據探魚儀的影像,水下燈一般宜放在魚群之上5一1Om處,魚群對燈光有一個適應過程。開始燈誘時,水下燈要離魚群適當距離,不能過于接近,以免突然的強光刺激使魚群驚散。
3、誘魚的時間與時機應根據魚種、魚群密度、魚群趨光性、季節、潮流、水溫等因素確定誘魚時間的長短,一般2--3小時左右。在魚群分散、潮流急時,誘魚時間可能會超過4小時。生產實踐證明,魚群影像一旦穩定時,就應立即放網圍捕。
一般在半夜前后,潮流平緩時燈誘的效果較好,應注意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奪取好成果。月光能降低燈誘效果,但月出前和月剛落時,魚群趨光性較強,也是一個誘魚的時機。
4、魚群以燈光的反應過程
應注意不同魚種對燈光的反應不同。索餌鮐魚趨光性較強,18分鐘左右就會聚集在強光區;而藍圓驂喜弱光,一般積聚在光照明暗交界處,開燈后35分鐘才逐漸集成大群;金色沙丁魚趨光性強,聚集較快。魷魚喜聚集在光照的明暗交界處,所以常在船首尾線上排列水上燈進行誘集。
應根據探魚儀影像確定魚群是否達到穩定階段,魚群對燈光的反應一般經過不穩定——穩定——不穩定的過程。剛開燈時魚群像從無到有,忽多忽少,慢慢的魚群影像色調變深,說明魚群即將達到穩定階段。這時要密切注意探魚儀影像的變化,因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界情況隨時會發生變化,一旦變化就會破壞這種穩定。
如果發現趨光魚群突然失敗,一般有下列幾種可能;(1)水流過急,魚群受阻跟不上燈船。(2)魚群遇到溫躍層。(3)魚群遇鯊魚或海豚等敵害生物的追逐。應分析原因后采取補救措施,不能盲目轉移漁場。
四、集魚與提魚技術
在誘魚過程中,當探魚儀記錄的魚群影像濃度增加緩慢或無明顯變化時,說明趨光魚群不再增加并已處于穩定狀態,應立即開始集魚。
集魚方法有減弱光強和改變燈光顏色兩種。
減弱光強通常是采用減少燈光盞數或降低電壓來實現。但電壓應逐漸降低,不能突降,并要對各魚種采取不同的降壓數值。在一般情況下,改變光色效果比較明顯。生產實踐表明,使用彩色燈集魚比白熾燈降壓效果好,集魚速度快,魚群穩定,密度更大,更接近水面,但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20--30分鐘。時間長易使魚群脫離光源。彩色集魚燈,以紅燈效果最好,但在彩色燈集魚后,不要再開白熾燈,因為紅燈下魚群行動遲緩,突然開亮白熾燈會驚散魚群。
經過集魚過程魚群變得更加密集而穩定時就要進行“提魚”。其方法是通過提升水下集魚燈位置,把處于某水層的魚群盡可能引導到水上層。這樣可減小圍捕作業深度,提高圍捕效率。
要根據魚群上升情況決定提燈的速度和幅度。一般每次提燈3—5m,最多9m。一旦遇到溫躍層,魚群不能跟上來,這時要停止提燈,立即放網圍捕。
五、送魚技術
送魚是燈誘圍網作業中的至關重要環節。一旦掌握不好,就會出現丟失現象。在生產過程中,以誘集魚較多的燈船作為主燈船。先讓參加燈誘的網船靠攏送魚,以便做好放網的準備工作,待主燈船將網船送來的魚控制住時,另一只燈船再送魚。
送魚過程的注意事項如下:
1、送魚時,應盡量不開車或少開車,避免主機聲音和水花聲驚嚇魚群?筛鶕L、流向決定是否開車。順風順流不開車,頂風頂流或橫風頂流少開車,需開車時,應提前動車,讓魚群適應機器聲響后再啟航。
2、在送魚過程中,漂移速度以慢為好。以免水—卜燈往后提升,魚群跟不上燈光,造成逃魚。
3、魚群送至離主燈船30m左右時,應注意協調燈光亮度。送魚船先降低亮度,然后關閉離主燈船遠的舷側水下燈,接著關閉另一舷側水下燈,當外露燈光全部關閉后,立即離開主燈船。送魚時各送魚船水下燈亮度要低于主燈船,以免影響主燈船誘集的魚群。
4、送魚過程中,應用探魚儀密切監視送魚情況。一旦發現魚群跟不上送魚船或突然分散,應立即采用措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