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關鍵詞俄羅斯鱘南移馴養生長
摘要1999年7月從北京引進俄羅斯鱘魚苗種在廣西水產學校名特優水產實驗場(武鳴基地)進行了南移人工養殖實驗。在室外水泥池中投放鱘魚苗4500尾,平均體長為7cm(5~10cm),經153d飼養,得鱘魚種3150尾,平均體長為37.8cm,均重215g。其中最大個體體長為50cm,體重378g,養殖成活率為70%。
俄羅斯鱘(AcipensergueldenstaedtiBrandt)原產于歐洲里海、亞速海、黑海以及與這些水域相通的河流。此魚適應性和抗病力強,生長速度較快,其肉厚,質實,無硬刺,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皮可制革,魚卵可制作魚子醬,經濟價值高,是極具開發潛力的養殖種類。我國北方近年來已試點養殖,并獲成功。我們于1999年7月從北京引進俄羅斯鱘魚苗進行南移養殖試驗,旨在利用本地優越的氣候條件和水質,豐富的生物餌料,促進其快速生長,以開發一個優良的水產養殖品種。經過5個月的飼養,最大個體體長達50cm,體重為378g,平均體長為37.8cm,均重為215g,成活率為70%。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條件
試驗池為水泥池,規格為30m×50m(現實際利用面積30m×25m),池水深約1~1.2m。配置羅茨鼓風機(規格:功率為135W,排氣量:125L/min)6臺,每平方米設置散氣石1個。為避免陽光直射水池,上架設遮蔭設施。水源為武鳴靈地下次表層沙濾水,水質清新、無污染。
1.2魚苗放養
1999年7月10日,從北京購買4500尾魚苗,平均體長約7cm(5~10cm)。放養密度約100尾/m2。為防止異地病菌帶進試驗池,放苗時,用藥液對魚苗進行了消毒。
1.3飼養管理
1.3.1飼料投喂魚苗生長到8.5cm之前,以投喂絲蚯蚓為主,之后用配合飼料(康達爾牌魚飼料為主,加少量添加劑)進行攝食習性的轉化,直到能完全攝食配合餌料為止。飼料投喂采用定質、定量、定時,少量多次,投喂時間分別為每天的8:00、12:00、17:00、22:00、凌晨3:00;每次投喂飼料量視魚的攝食情況,掌握在半小時內吃完為宜。
1.3.2水質調控放苗時,試驗池水位在40cm左右,以后隨魚體長大逐漸增加水深。一般每1~2d加注新水或換水1次,換水量依魚體大小及季節變化而定,保持水質清新。當魚苗長至15cm以上時,將水位保持在100~120cm,水中溶氧維持在6mg/L以上。池中的殘餌、糞便要及時清除,以防止水質變壞。
1.3.3分級飼養魚苗經過30d的飼養后會出現大小不一的個體。為了防止弱肉強食,定期按大、中、小不同規格分級養殖,以利于正常生長發育。
1.3.4病害防治放苗前,用二氧化氯消毒液對池水進行消毒凈化;放苗后,1月內每星期鏡檢魚體1次。定期對魚體和水體進行消毒。平時注意觀察魚的攝食活動情況。每隔15~20d連續投喂藥餌2~3d。
1.3.5生長測定在魚苗放養后每2周測定1次幼鱘體長、體重等生長情況,每次測量15~20尾;每天測定水溫,每月測量1次池水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和總硬度(德國度)等水質參數,并做好記錄,平時認真巡池觀察,如果發現異常,及時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2試驗結果
試驗從7月10日至12月11日,共153d。得鱘魚種3150尾,平均體長為37.8cm,鱘魚生長速度見表1。試驗期間水溫變幅17.5~24.5℃,平均水溫為23℃。
3討論與小結
3.1俄羅斯鱘南移人工養殖,其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經過人工馴化后仍能快速生長,表明俄羅斯鱘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這對充分發揮南方氣候、水、生物餌料等優勢,開展池塘、網箱和大水面的人工養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俄羅斯鱘體表披露一層角質膠皮,一般不容易受傷,對寄生蟲及有害微生物有較強的抵御能力。養殖實踐表明,俄羅斯鱘抗病力強。但在試驗過程中,我們也偶爾發現幼鱘得大肚子病,由外觀看,病魚腹腔部膨脹,向上,浮在水面無力游動。解剖發現胃中食物較多,有氣泡;我們認為是消化不良或氣單孢菌引起。但此病危害不大,通過改善水環境或投飼藥餌,即可預防。
3.3水溫是影響俄羅斯鱘生長速度的關鍵因素之一。根據養殖實踐觀察,俄羅斯鱘生長發育最適水溫為18~24℃。
3.4養殖期間,投喂餌料主要是絲蚯蚓,鰻魚配合飼料,成本較高;若要規模養殖,需要進一步研制開發適合俄羅斯營養要求的配合餌料,以進一步提高魚種成活率及飼料轉化率,創造更好的效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