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牙鲆俗稱牙片、左口、偏口、比目魚,是名貴的海產魚類,又是重要的海水增養殖魚類之一。它的個體碩大,肉質細嫩鮮美,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市場十分廣闊,經濟價值很高。我國的牙鲆人工孵化育苗研究始于50年代末,育苗廠家遍布山東、河北、遼寧等省。從90年代開始,牙鲆養殖發展迅速,山東的威海、煙臺、青島等地除開展網箱和池塘養殖外,正在大力發展工廠化養殖生產。近幾年,福建、廣東、廣西等省牙鲆“北魚南養”獲得成功并實行了產業化生產。本文是根據我們近幾年在牙鲆育苗和養殖方面積累的經驗,并結合他人的研究成果,綜合成文,供廣大水產養殖業戶參考。
生物學特性
牙鲆屬于鰈形目,鲆科,牙鲆屬。牙鲆屬的魚類在南、北美洲東西岸較多,而亞洲沿岸只有牙鲆一種,主要分布于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以及朝鮮、日本、俄羅斯沿岸海區。
牙鲆仔魚培育的最適溫度為17-20℃,成魚生長的適溫為14-23 ℃,最適溫度為21℃。牙鲆在13℃以下,23℃以上攝食減少,25℃以上停止生長,長期處于27℃的環境下易引起大量死亡。牙鲆為廣鹽性魚類,能在鹽度低于8‰的河口地帶生活。牙鲆對低溶氧的耐受能力強,一般養殖時應以4毫克/升為標準。牙鲆是肉食性魚類,攝食魚類的種類包括鯤魚、天笛鯛、小型蝦虎魚、玉筋魚、沙丁魚和鮐魚等的幼魚及烏賊類。牙鲆的產卵期為4—6月,盛期為5月份,屬多次產卵型魚類,產卵的適宜水溫范圍為10—21℃,最適水溫為15℃。體長45—70厘米的雌魚每尾懷卵90—100萬粒。
育苗技術
1、設施條件 育苗池為容積20-60 立方米,深度1米左右的圓形水泥池,循環流水。
2、親魚的選擇與蓄養 自然海區的牙鲆雌性性成熟年齡為3-4年,雄性為2-3年,雌雄親魚均以3齡以上,體重天然魚1.6 -7.0 千克,養殖魚0.9 -5.1 千克為好。牙鲆不在產卵期難以鑒別雌雄,在產卵期生殖孔紅而圓者為雌性,細長而不發紅者為雄性。親魚培育需黑布遮光,完全人工光源,光照一般由40-200 瓦的白熾燈控制,光照時間為每天8-14小時。親魚的放養密度為1-2尾、體重5-15千克/平方米。蓄養期間餌料種類以沙丁魚、鮐魚、玉筋魚等小雜魚類為主、日投餌量控制在魚體重的1%-3%,日投喂2次。天然魚剛入池時較難適應,必須采取流水使餌料慢慢活動或人工餌料擺動等方式誘食,使之盡早攝食。蓄養期間使用砂濾海水,換水每天循環5-12次為宜。
3、產卵和采卵 牙鲆為分批成熟、多次產卵魚類,產卵多在夜間進行。發現產卵后可于傍晚在溢水口外放一小型水槽,在水槽內置80目篩絹網箱,產出的卵隨水流入篩絹網箱內,翌日早收集卵子。受精卵子在海水中是上浮的,可將收集的卵子置于小水槽內靜置10分鐘,除去沉底的壞卵,即可孵化。另可于繁殖季節在海上直接捕撈性成熟的親魚,獲得受精卵。人工授精可采取干法或濕法授精,授精時避免在陽光直射下進行。采卵采精前,將親魚體上過多的水輕輕擦干,將卵和精液分別擠入干凈器皿內,然后先加精液于盛卵容器內攪勻后再加海水攪(干法)或先加海水再加卵、精液攪勻(濕法)。受精卵的運輸可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運輸。在50×70厘米塑料袋內加入60%-70%的海水(15升左右),可放卵20-30 萬粒,然后充氧密封運輸。運輸水溫以10—17℃為宜,避免陽光直射,運輸時間可達15-20 小時。
4、孵化 牙鲆孵化最適水溫為14—17℃,適宜鹽度為28‰-33‰。孵化方法可用孵化網箱或孵化水槽,也可直接在育苗池中孵化。孵化密度一般為1—5萬粒/立方米。孵化期間應微量充氣,每天定時清除死卵和臟物。
5、幼體培育 分為前期幼體培育(從孵化到底層生活階段的培育)和后期幼體培育(從營底層生活到全長50毫米階段的培育)。(1)前期幼體培育。平均為1個月左右時間。初孵仔魚密度為2-4萬尾/立方米,體長為13-15 毫米沉底期時密度為1萬尾/立方米。初孵仔魚一般經2-5天培育,便開口攝食,開口餌料以輪蟲為好,投放密度最好5-10個/毫升,每天投喂3-4次。隨著生長發育,應及時補投鹵蟲無節幼體,最好0.2 -0.5 個/毫升,輔助使用天然橈足類、配合餌料等。育苗初期可用靜水微沖氣培育,每天定時吸污,并補充新鮮海水,一般前10天可每天換水30%-100%,后期可采取微流水培育,每天交換100%-300%,高密度培育時更應及早流水并加大換水量。控制水溫在18-20 ℃,PH在7.8 -8.4 ,溶解氧在5毫升/升以上。隨仔魚生長,可適量加大充氣量。光照控制在500-2000 lu x 。(2)后期幼體培育。培育方法分兩種:一種是讓變態著底稚魚直接沉到水池底面進行培育,稱為“直接培育法”;另一種是將變態著底的稚魚移入箱內,讓其變態著底于網底,然后進行培育,稱“網箱培育法”。放養密度在剛著底時為1萬尾/立方米左右,隨著生長應逐漸減低密度,至全長30毫米時,可為1000-8000尾/立方米。后期培育餌料以鹵蟲無節幼體、成體鹵蟲為主。后期培育水溫控制在18-22 ℃。每天換水可控制在300%-400%,當水質污濁和殘餌過多時,應及時清除殘餌并加大換水量,后期培育中,由于個體間大小的差異,特別是全長在20-50 毫米時,易發生相互殘食現象,要及時進行分選,分選后按不同規格分池飼養。后期培育50天即孵化后80天,魚苗全長達50毫米,即可用于養成。
養成技術
1、養成設施 養成車間可采用磚石結構墻壁,屋頂采用竹架,竹架結構上蓋竹席和油氈紙。水池主要為磚混凝結構,池形八角形、圓形、方形、長方形等。底面積多為30-80 平方米,深1-1.2 米。中間排水,可設2-3處進水孔,使池水旋轉,將殘餌和糞便等集中于排水口以便排出。
2、苗種選擇 苗種選擇規格整齊,全長達8厘米以上,色澤近似于天然魚體色,并棄去黑白個體。苗種運輸時應避開7-8月的高溫季節,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應注意水溫、鹽度的差。
3、養成密度 放養密度主要與魚體大小、水質有關。在良好水質的情況下,可根據放養時間及魚體重的增加不斷降低,一般開始時為800尾/平方米,魚體重至800克時為15尾/平方米。也可根據魚體面積和池中放養覆蓋面積來計算放養尾數,一般水池中放養面積覆蓋率分池時以80% -90%為宜。
4、餌料投喂 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牙鲆專用粉末飼料與冷凍或新鮮雜魚混合制成軟顆粒飼料投喂,使用的雜魚主要是沙丁魚、玉筋魚、竹莢魚、鮐參魚及其他雜魚等,要求新鮮度一定要好,新鮮度差或冷凍時間長的不能使用。餌料中可添加維生素C、維生素E和復合維生素類。提倡使用專用干性顆粒飼料,干性配合飼料營養更為全面,對水質污染輕,有利于減少病害發生。
投餌次數和投餌量:稚魚期每天投喂4-6次。魚體重100克前后每天3-4次,400克以每天2次。在水溫低于12-13℃或高于25℃,魚攝食不良時可適當減少投餌次數。藥浴時也要減少投餌次數或停餌,特別是藥浴前不要投餌。具體投餌量根據魚攝食情況確定,原則上是不能有殘餌。投餌時應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及攝食量的變化,遵循“慢、快、慢”的投餌原則。
5、養成水溫 牙鲆養成中要特別注意水溫,飼養的適宜水溫為18-22 ℃,最好保持在10℃以上。
6、大小分選 幼魚全長10厘米以前互殘現象仍較嚴重,常有咬傷,10-20 厘米的幼魚,雖然互殘現象減少,但小規格魚攝食不足,生長緩慢,所以必須大小分選。從8-10厘米階段一般分選2-3次,10-20 厘米視生長情況而定。每次分選以后,為防止擦傷帶來的細菌感染,應用福爾馬林藥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