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魚病的發現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判斷魚病是否會發生,一是從養殖魚類的吃食情況來判斷。在天氣、水溫等環境因素變化不大的條件下魚類的吃食量突然下降,甚至停食,這就說明有魚病發生的可能。二是從魚類的活動情況來判斷。若有魚類在水中?穴或水面?雪離群獨游、行動遲緩或者停浮岸邊;有的魚類表現為急躁不安,在水中狂游、打轉或時常躍出水面或尾巴常翹出水面等,這都是魚類可能發病的征兆。三是從魚類的體色來判斷。健康的魚類體色正常,生病的魚類大多會有體色變化,如體色變黑、體色變淡、體色發紅或體色發白等異常情況。若是池塘中已出現死魚,那肯定是有魚病發生。
二、現場調查
首先是要對養殖水域的水環境和周圍環境狀況等具體情況進行調查。水環境對魚類有直接的影響,除了因病原體和敵害生物的感染侵襲引發魚病外,周圍環境狀況與水體物理、化學狀況的好壞對魚類的影響也很重要。在有魚病發生的水域,要了解底泥、水質、水溫和水色等環境因素的變化情況,了解是否有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養殖水域。其次是要了解養殖管理情況,養殖魚類是否生病與養殖管理措施是否到位關系密切,如投喂變質的飼料就容易引發魚類暴發腸炎病;施用沒有充分發酵腐熟的有機肥或者施肥過量,就會導致池水惡化,從而引發魚類暴發赤皮病、爛腮病等魚病。所以,在調查時要詳細了解投飼、施肥等管理情況及放養密度、品種與規格、搭配比例及捕撈操作等具體情況。對天氣變化和種種病害生物的發生情況以及該水域多年來魚病發生等具體情況,也要有所了解。
三、魚體檢查
魚體檢查是正確診斷魚病的關鍵環節。魚體檢查有目檢和鏡檢等方法。目檢就是用肉眼觀察魚體,這是野外調查與生產實踐中最常用的方法,魚體檢查的主要部位是體表、鰓、內臟。1.體表。將病魚或剛死不久的魚放入白色瓷盤中,按順序從頭部、嘴、眼、鰓蓋、鱗片、鰭條等部位進行仔細觀察,根據表現出來的癥狀來分析辨別,并將觀察到的癥狀聯系起來加以綜合分析。鰓檢查的重點部位是鰓絲,先對鰓部外觀進行檢查,看鰓蓋是否張開,再用剪刀剪去鰓蓋,觀察鰓片的顏色是否正常,黏液是否較多,鰓片上有無異物或寄生蟲,鰓絲末端是否有腫大或潰爛等現象。2.內臟。內臟檢查應以腸道為主。先將病魚一側的腹壁剪去?穴不損傷內臟?雪,觀察是否有腹水和肉眼可見的大型寄生蟲,再觀察各內臟的外表有無異常,最后用剪刀將咽喉部的前腸和靠近肛門的后腸剪斷,取出內臟放白瓷盤中,將肝、膽、鰾等器官逐個分開,再將腸道從前至后剪開并分為前、中、后三段,除去糞便與食物,仔細觀察腸道中有無寄生蟲或其他病癥。目檢是以癥狀為依據,在檢查時要認真仔細,全面分析,并做好記錄。有條件的情況下,在目檢的同時再結合鏡檢,準確確定病原,以便對癥下藥防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