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高體革蜊(Scortum barcoo),俗稱寶石斑魚,目前在我國的人工養殖逐步開展了起來。眼下正值高體革蜊的早繁苗的培育時節,也是越冬后商品魚及種魚的頻繁運輸的時候,魚病的預防仍是一個重要環節,尤其寶石斑魚水霉病是常見病、多發病,應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一、病原:水霉(sparolegniasis)和綿霉(Aehlya)。
二、病因:在飼養過程中,由于扦捕并池、外運等環節操作不細心,加之此魚的第1背鰭為硬棘組成,臀鰭的硬棘也很尖銳,魚體相互之間或魚體與所用器具之間,因摩擦致使魚體表及鰭基等部位鱗粘液脫落,在皮膚受傷的情況下,極易誘發水霉病。尤其當水溫18--20℃偏低的時候,或餌料質量有問題或水域污染的情況下更易發病。
三、病癥:單憑肉眼觀察魚體兩側有呈片塊狀、色灰白乃至淡黃色膜狀物覆蓋,實際上是菌絲在表皮或肌肉組織內蔓延生長的外菌絲,這種菌絲可分泌一種蛋白質分解酶,原本損傷的體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了組織中的蛋白,傷口難以愈合并有大量粘液分泌,可見粘有大量泥污及其他附著物。病魚呈現焦躁不安狀。病情嚴重時,頭部甚至吻端、軀干部直至尾部,上述白色或淡黃色水霉形成的膜狀物大量滋生。病魚離群緩慢游動,厭食,有時也上下竄游,呈不安狀游動,最后腹部腫脹進而出現死魚情況。
四、防治措施:由于高體革蜊生物學特性,其背鰭及臀鰭生有堅硬的硬棘,因此在養殖操作過程,首要的是盡量避免魚體擦傷,拉捕魚時,最后應將收好的網散開些,待魚因驚嚇而引起的蹦跳停止了,然后細心地進行捕抓。運輸時用2%--5%的食鹽水溶液浸浴魚體5—10分鐘,可有較好的預防效果。長途運輸(用活魚車)到達放養水體入池后,可以用400克/米3的食鹽+400克/米3小蘇打混合液浸浴魚體24小時,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也有治療的功效。在設施漁業的漁池,盡量調節使水溫比原水溫提高3--5℃,如能調水溫至28℃,即可杜絕疾病的發生與蔓延。
如已發生病情,可用1.5--2毫克/升的亞甲基藍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續2--3天,每次潑灑后掌握換水1/2。也可
用氟樂靈0.1--0.5克/米3潑灑,有一定療效。病情嚴重時,可將病魚專池培養,水溫升至28℃,同時投飼土霉素藥餌,按每千克寶石斑每天加10克土霉素拌餌投喂,連投3—5天。
高體革魚刺引入我國養殖近3年時間,南自廣東,西至云南、四川及浙江、江蘇、山東乃至天津等地。300克/尾以上
的大魚,在深秋、冬季、初春,水霉病是常見病、多發病。防治方法如前已述及的扦捕操作、運輸一定要細心,嚴禁使
魚體受傷,此外在水溫低的情況下,扦捕、搬運后應逐漸升高水溫至26--28℃,并持續數天,效果也很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