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丁魚歲隸屬于鯉科、雅羅魚亞科、丁魚歲屬,是一種具有底棲生活習性的溫水性魚類,廣泛分布于歐洲大陸和我國的新疆布爾津地區。在自然條件下,其生長速度較慢,雜食偏動物食性,耐寒冷。該魚自1999年從新疆引入廣東養殖,經過近3年的試驗,筆者結合其生理生態特點,強化其飼料營養,無論混養還是主養均獲得成功。現就丁魚歲池塘主養技術作一闡述。
池塘選擇
(一)丁魚歲主養池塘的基本要求
主養丁魚歲的池塘以水面3—5畝、水深1·5—1·8米為宜。池塘的水過深,不利于其生長;水源方便,要求無工農業、生活廢水的污染;水質要求清新,溶氧含量高。另外,最好配備一臺自動投餌機和一臺功率3千瓦的增氧機;淤泥深最好不要超過20厘米。丁魚歲喜在泥層中掘食,過深的淤泥容易造成水質渾濁和丁魚歲發病。
(二)魚種放養前的準備
1、池塘的清整和消毒
不論是新塘還是舊塘,都應在魚種下池前進行池塘的清整,然后注新水至20厘米深左右,然后每畝施放生石灰100公斤,帶水消毒。
2、天然餌料的培育丁魚歲的稚、幼魚喜食浮游動物和底棲的水蚯蚓、搖蚊幼蟲等天然餌料生物。因此,在池塘中培育天然餌料是保證丁魚歲苗種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通常,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在施放生石灰消毒后的4—5天,每畝池塘施放腐熟的農家肥50—75公斤,再加注新水至40厘米深。一般再經過7—10天的時間就能培育出大量的浮游生物,等浮游動物大量繁殖的時候,準備投放魚種。
魚種放養
等到池水里大量滋生浮游動物的時候,選擇規格整齊,體格健壯,3厘米左右的丁魚歲春片魚種下池。放養密度為每畝1200—1500尾。實踐證明,浮游動物豐富的時候投放魚種,后期苗種成活率可達到90%以上。值得提醒的是,早期苗種的培育,池水不宜太深,水深保持在40厘米左右為宜。因為丁魚歲稚魚階段有很強的底棲習性,喜歡在淺水的地方覓食。水深超過1米,苗種成活率明顯降低。
養成管理
(一)幼苗的強化培育 為了提高丁魚歲苗種的早期成活率,要充分利用丁魚歲幼苗早期集群的特點,在池塘中強化培育幼苗,這在整個養殖過程中顯得特別的重要。為此,可以在池塘淺水的地方用40目以上的聚乙烯網片圍出一定的水面,放養全長3厘米左右的丁魚歲苗種,密度以每平方米50—80尾為宜。每天投喂適量的枝角類(廣東俗稱“水珠”)或水蚯蚓(俗稱“紅蟲”),或鰻魚料(鱉料)。一般經過20—25天的強化培育,丁魚歲幼苗就可長至6—8厘米的大規格苗種。這時,就可以拆除網片,著手馴化丁魚歲攝食人工配合餌料。
(二)投餌馴化 投餌馴化是丁魚歲主養成功的關鍵技術之一。如果能及時馴化丁魚歲攝食人工配合餌料,不僅可有效提高個體的生長率和群體產量,而且還為以后的防病治病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投餌馴化的關鍵是時機的掌握,配合餌料的適口性和質量是否能滿足丁魚歲幼魚的營養需求。
實踐證明,體長5—8厘米的丁魚歲存在著一個食性的轉變期,即從浮游動物轉食底棲無脊椎動物,如搖蚊和其它昆蟲的幼體、軟體動物、甲殼類等。在這一時期,丁魚歲食性的可塑性較強,容易馴化攝食人工配合餌料。丁魚歲比較喜歡攝食軟顆粒沉性飼料。飼料原材料要求粉碎粒度越小越好,原材料粉碎后過80目上的篩比較好。這樣的飼料丁魚歲幼魚喜歡攝食,營養成份也易消化吸收。250克以下的幼魚飼料的粗蛋白含量以45%—48%為佳,其中動物性蛋白(主要指魚粉)保證在40%以上。250克以上的丁魚歲幼魚飼料的粗蛋白含量以38%—42%為佳,其中動物性蛋白質保證在30%以上。飼料中的植物性蛋白以豆餅為主,另外適當配伍玉米蛋白粉、花生蛋白粉、菜籽餅和棉籽粕等。 飼料的投喂量要根據丁魚歲的大小和飼養的季節、天氣、水溫、水質以及攝食情況靈活掌握,進行合理地投喂。丁魚歲的消化道較短,與體長接近。因此,丁魚歲適合少食多餐的投喂方式。
在投喂飼料的過程中,堅持“定時、定點、定量、定質”的“四定”原則和“少、多、少;慢、快、慢”的“六字”方針是提高飼料利用率和群體產量,保證商品魚規格整齊的重要措施。
(三)利用生物調節水質
由于在丁魚歲的整個養殖過程中要求投喂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飼料,池塘水體容易富集高濃度的氨氮和有機質,造成水質的腐敗,影響丁魚歲的健康生長。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調節水質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實踐證明,利用生物調節水質,可改善養殖水體,提高魚肉品質,增強商品魚的競爭力。在丁魚歲生長到50克以上時,每畝水面投放250克以上的白鰱80尾,或定期(每20—25天一次)施用有益微生物菌(如光合細菌、硝化細菌、芽孢桿菌等)都能夠有效控制浮游植物的過度繁殖和水質的惡化。
(四)病害防治 目前在養殖丁魚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以下幾種疾病: 1、車輪蟲病:病原為車輪蟲。主要危害體長6厘米以下的丁魚歲稚、幼魚。流行季節:水溫20℃以上的春、夏季。主要癥狀:魚體瘦弱,體色暗淡,游泳能力減弱,在水體中上層獨游或竄游;頭部和皮膚(著生車輪蟲的部位)可見出血點和車輪蟲的白色胞囊。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體均勻潑灑0·6克的硫酸銅和0·3克的硫酸亞鐵,或20—25克的福爾馬林(有效含量38%—40%)。
2、白尾病:病原為熒光極毛桿菌。主要危害全長5厘米以下的機械損傷的丁魚歲稚、幼魚。流行季節:水溫18℃以上的早春季節。主要癥狀是:體色偏淡,身體不平衡,游泳能力減弱,在水體中上層獨游;尾部肌肉腐爛變白,甚至斷尾。 防治方法:全池均勻潑灑含氯藥物(如漂白粉、二氧化氯、二氯異氰脲酸(鈉)、三氯異氰脲酸(鈉)等),或每立方米水體均勻潑灑2克的痢特靈。
3、細菌性爛鰓病:病原為柱狀屈橈桿菌。主要危害體長6厘米以上的丁魚歲。流行季節:水溫20℃以上春、夏、秋季。主要癥狀:體色發黑,頭部尤甚,游泳遲鈍;鰓上黏液增多,鰓絲腫脹;嚴重時鰓絲末端缺損,軟骨外露。 防治方法:在發病季節,每月全池均勻潑灑生石灰調節pH值在8左右;全池均勻潑灑含氯藥物(同“白尾病”)。
4、潰爛病: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嗜水亞種。主要危害50克以上的丁魚歲。流行季節:水溫20℃以上的各季節。主要癥狀:體表病灶部位充血或出血,周圍鱗片松動豎起并逐漸脫落,病灶爛成斑狀凹陷。
防治方法:利用微生物制劑改善水質,分解有機質,降低氨氮,每月全池均勻潑灑生石灰調節pH值在8左右;全池均勻潑灑含氯藥物;在飼料中經常添加適量的維生素C。
(五)丁魚歲養殖過程中的禁忌藥物
實踐及敏感藥物實驗結果表明:晶體敵百蟲、孔雀石綠、硫酸銅、滅蟲精、魚藤酮等。丁魚歲對以上藥物敏感,稍微操作不慎,可能造成大量死亡。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在施用前做預備實驗。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