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動物基因工程是20世紀70年代開展起來的一項遺傳育種新技術。我國學者朱作言率先提出了魚類轉基因研究。由于魚類具有它自身的有利條件,如屬較低等的脊椎動物、可對多種高等脊椎動物的生長激素作出反應,因此繼1985年第一批轉基因魚在中國問世以后,世界上許多國家相繼開展了魚類轉基因研究。在短短幾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國是水產大國,而且又有魚類核移植的良好基礎,在許多單位開展了魚類轉基因研究,并取得較好成績。下面把我國一些學者進行的魚類轉基因工作作一簡介。
1.朱作言等(1985)首先進行魚類轉基因研究,采用顯微注射方法,把小鼠重金屬結合蛋白基因啟動順序與人生長激素基因序列的重組DAN片段,注入鯉魚、鯽魚和泥鰍的受精卵。該研究證明了外源基因可以通過生殖細胞傳遞給后代,并顯示出不同程度的快速生長效應。該研究首次建立了一個高效、簡潔而且完整的轉基因魚模型,它為魚類基因工程定向育種新技術奠定了實驗基礎。同時該研究就魚類基因轉移和育種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為進一步開展魚類轉基因研究打下了基礎。但實驗表明,hGH基因不是理想的目的基因,再加之生物安全和人們的觀念問題,朱作言又成功的克隆了鯉魚和草魚的肌動蛋白基因,并獲得了具有調節功能的肌動蛋白基因啟動子,和草魚的生長激素基因組合成全魚基因,導入鯉魚和銀鯽,先將進入中試階段。朱作言等的一系列研究促進了魚類轉基因研究的發展。
2.吳婷婷和夏德全等(1994)采用顯微注射方法,將帶有小鼠重金屬結合蛋白基因啟動子與人生長激素基因序列重組的線狀DNA 片段,注入團頭魴和鯉的受精卵,獲得成活的實驗魚。經斑點雜交,Southern雜交、Northern雜交、放射免疫和酶聯等方法檢測,表明外源基因在受體魚中得到整合、轉錄和表達,并具有促生長效應。轉基因雌魚和雄魚有性繁殖所獲得的子代帶有外源基因,表明外源基因能通過性細胞傳給子代,并仍具促生長效應。
3.孫效文等(1995)用顯微注射方法,把牛、羊生長激素基因注入黑龍江野鯉、荷包紅鯉抗寒品系和德國鏡鯉等受精卵,孵化后得到143尾轉基因魚。他們的研究確立外源基因注射到鯉魚受精卵的最佳注射時間為鯉魚受精卵發育的單細胞后期。他們又進行了全魚基因克隆,構建了鯉魚小鼠重金屬結合蛋白基因啟動子和大麻哈魚生長激素基因重組的全魚生長激素基因,在鯉魚上進行轉基因試驗,而且他們正在把轉基因鯉魚投入中試。
國內魚類轉基因研究蓬勃發展。除了上述研究外,還有很多魚類轉基因研究的報道(許克圣等,1991;鄒鈞等,1991;魏彥章等,1992)。他們用人生長激素基因作外源基因進行轉基因研究。也有用牛生長激素基因和羊生長激素的(魏彥章等,1990)。還有一些實驗室克隆了大麻哈魚和虹鱒的生長激素基因(揚學成等,1991a、b) ,大鱗大麻哈魚生長激素基因(宋詩澤等,1992)。除此以外,還克隆了抗冬蛋白基因(費云標等,1992a、b)。綜上所述,我國進行轉基因魚研究的單位多,人員廣,并取得了很大成績,對魚類轉基因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