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病狀 病魚體表和鰭充血或出血,腹部膨脹,內有腹水。解剖魚體,肌肉、腸黏膜的固有層出血,生殖腺的結締組織充血或出血。
病原 病原為牙鲆彈狀病毒(Rhabdovirus olivacens),病毒粒子槍彈形,大小為80納米X 160—180鈉米。
臨診 根據病狀可作初步診斷。細菌性疾病有時也有體表、鰭充血或出血,腹部膨脹并有腹水,但本病的發病水溫一般都在15攝氏度以下,15攝氏度以上時,有自然停止的傾向。
流行情況 此病1986年日本首次報道。山東的青島、威海、榮成等地室內水泥池養殖的牙鲆發現有此病癥。發病季節為冬季和早春,在水溫10攝氏度時牙鲆的死亡率可高達60%。本病主要危害牙鲆,人工感染對真鯛、黑鯛有強烈的致病性。從香魚和無備平鲉中也分離到此病毒,對虹鱒也有致病作用。此病主要分布于日本,近年來我國山東沿海有類似此病癥。
防治方法 1、 孵化用水經紫外線消毒處理后再使用。2、受精卵用25毫克/升(水)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浸洗15分鐘。 3、將養殖水溫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可有效地防止此病的發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