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病狀 病魚的皮膚和鰭上有許多白色粟粒狀的上皮囊腫細胞。粟粒系由上皮細胞增生,一般為圓形,直徑10~80微米,大者可達1毫米以上。鰓上皮增生,使鰓小片愈合,鰓絲變形,鰓中的血行發生障礙,魚呼吸困難,生長緩慢,最終導致死亡。
病原病原末正式確定,叫做EPOepitheliocystis organism),但在病變細胞中普遍存在衣原體(chlamydia),在條紋狼鱸中認為是立克次氏體狀物(Rickett-sla-like)。
臨診 對呼吸困難、生長緩慢的魚隨機取樣,剪下1—2片鰓瓣置于培養皿中,加入干凈海水,解剖鏡下觀察,如發現鰓上皮增生,并有許多小白點,鰓絲變形、鰓小片愈合者,可以診斷。
流行情況 此病地理分布很廣,為世界性的一種常見病,受害魚包括海、淡水中的鯛科、鯔科、狼鱸科、鰈科、純科、麗魚科、鮭科和鯉科等中的種類,多發生在稚魚和幼魚期,如真鯛幼魚,死亡率為15%—20%。
防治方法 1、由于本病多以水為媒介直接傳播,所以在苗種培育期和幼魚養殖期的用水必須嚴格消毒處理后再使用。2、使用氯霉素,按0.1%的比例均勻混合到餌料中,制成藥餌,連續投喂5天,可以治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