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魚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又名大鱗大馬哈魚病毒病、紅大馬哈魚病毒病。是一種毒力很強的彈狀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的嚴重傳染病,常發生于鱒魚和太平洋大馬哈魚的魚苗和種魚。
病原:IHN的病原為一種彈狀病毒,病毒在4-20℃時能在魚類傳代細胞中增殖并出現細胞病變(CPE),最適溫度為13-18℃。其CPE特征為細胞變圓、收縮,形成葡萄串,最后細胞崩解、脫落。
臨診癥狀:魚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在8--12℃時為流行高峰,爆發時,首先出現稚魚和幼魚的死亡率突然升高。受侵害的魚通常出現昏睡癥狀,不愿活動和避開水流;但也有的魚表現狂暴亂竄、打轉等反常現象。患病魚眼球突出且變黑,腹部膨脹,肛門處拖一條不透明或棕褐色的假管型粘液糞便是較為典型的特征,但并非該病所獨有。魚鰓蒼白,鰭基部出現。另外,通常在頭部之后的側線上方顯示皮下出血。
尸檢時肝和脾通常顯蒼白,魚腔存有血樣液體,消化道中缺少食物,但胃內充滿乳白色液體,腸內充盈黃色液體;在后腸和脂肪組織中發現瘀斑狀出血,特別是大魚;成魚一般沒有腹水。
防治方法:對發病魚池采取提高水溫的方法,可有效的控制IHN的發生。此外,從預防的角度出發,可采用漂白粉、來蘇爾等藥物對魚種、設施、工具消毒,防止水源污染,對病魚實行隔離飼養,限制病毒擴散等。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