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精養魚池黃鱔網箱養殖
摘 要 本文敘述了魚池內網箱養殖黃鱔的主要技術方法,首先要選擇符合條件的魚池,然后做好網箱結構設計和網箱設置,鱔種的投放管理,并要注意疾病的防治。
關鍵詞 魚池 黃鱔 網箱 養殖
黃鱔[(Mononptterusal bus (Zuiew)]又稱鱔魚,屬亞熱帶淡水魚類,江西各地均有分布,是我國一種主要的食用魚,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由于種種原因,野生黃鱔資源已大大減少。目前在養殖方式上,網箱養殖黃鱔是一種比較新型的養殖技術已成為一個新的熱點,江西近二年才開始,如南昌市五星墾殖場、南昌市水產養殖場、南昌縣南新鄉等地,利用魚池網箱養殖黃鱔都獲得了成功,并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魚池網箱養殖黃鱔,具有占用水面少,病害少,成活率高,生長快,易養易捕等優點。現將主要技術方法作如下論述:
一、魚池的選擇
魚池網箱養殖黃鱔,就是將網箱設置在理想的魚池中進行。黃鱔對環境適應性較強,為底棲生活,它喜棲于腐殖質多的淺水水體中。
魚池是網箱養殖黃鱔的棲息環境,環境條件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黃鱔的生長,網箱養殖黃鱔的魚池,要求符合精養魚池條件:
1.魚池地勢要稍高,背風向陽,周邊環境安靜,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不受污染。
2.魚池的形狀盡量為長方形,長寬比為2∶1或3∶2。
3.魚池方向東西向,這樣可增加魚池日照時間,溶氧充足,有利于魚池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黃鱔養殖池中保持一定的肥度,對提供溶解氧有利,因溶解氧的主要來源于水中的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中溶氧3mg/L以上時,黃鱔活動正常,同時也有利于魚池中浮游動物枝角類、橈足類生長繁殖,增加黃鱔對浮游動物的攝食量。東西向對避風有好處,可減少南北風浪對魚埂沖刷和網箱的飄打。
4.魚池的面積5畝左右為宜,池深3m,水深2-2.5m;水中無雜物,透明度15-20cm,魚池底部要平坦,向排水方向稍傾斜;魚池排灌自然,避免串灌,預防疾病傳染。
5.有充足的動物性餌料來源,是發展養鱔物質基礎。
6.魚池用水泥或石塊護坡更好。
7.池埂的橫、縱向要有2m的寬度,便于人工活動操作。
二、網箱設計
1.網箱結構
箱體要求質量好,網眼密,呈中型敞口式。網箱面積20m2左右;網箱長5.4m,寬3.4m,高1.0m,其水上部分為0.4m,水下部分為0.6m。網箱設置最少要求在水深1.5m以上。新制的網箱放入水中,必須經過3-5天浸泡,有害物質散發消失后方可放養鱔種。
2.網箱設置
箱體用支架固定在水中,支架為毛竹和角鐵、網箱懸掛在支架上,網箱上四角連結在支架的上下滑輪上,便于網箱升降、清洗、捕鱔,網箱內鱔群棲息環境隨水位變化而變動、箱體之間相隔寬1.5m。在南昌市水產養殖場桃溪水產隊一口2100m2精養魚池內共設置了26個網箱,箱體總面積520m2。
三、鱔種的投放與飼養
1.鱔種挑選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要認真的選購,養殖利用的鱔種,都是人工飼養或籠捕野生的,鱔種要求體表鮮亮,健康無病,游動自如,投放時間最好是3月底或4月初。
在修整魚池后,投入種鱔前15天,選擇晴天進行生石灰清池消毒,池中必須留有積水8-10cm,生石灰用量每畝50-70kg。收購的鱔種用3-4%食鹽水消毒15分鐘,然后放入網箱內。
2.放養鱔種量要做到適中,注意觀察魚池中水質即浮游生物量的變化,一般每平方米放鱔種1.5kg,平均每尾25g。購買鱔種規模各不一致時,但放入網箱內時要求同種規格,避免因攝食能力不同而導致生長的差異以致互相殘食。
四、飼養管理
1.水的管理
保持水位穩定,夏季注意黃鱔的防暑工作,水位不宜過淺,防止水溫過高而影響黃鱔的生長,在網箱內投入喜旱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鳳眼蓮(Eichhornia crassipes)、水浮蓮(Pistiastratiotes)等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避暑。春秋7天左右換一次水,夏季3天左右換一次水,換水量占全池1/2至1/3,冬季池水溫度降低,黃鱔停止攝食,進入冬眠狀態,即時做好防凍越冬工作,此時,水位應淺些保持水位1.2m深左右,而且在網箱上加蓋塑料薄膜,有效避風防寒。
2.合理投餌
投餌量根據餌料的種類、水溫、水質及其攝食情況來定,網箱黃鱔養殖以投低值的小魚、蚌螺肉、蠅蛆、蚯蚓為主,其投餌量一般根據當天黃鱔的攝食狀況而定。經試驗,如長期用單一飼料投喂,中間更換飼料時易產生拒食現象。在人工養殖時一開始就要做好馴化工作,黃鱔剛入池2-3天內不需投餌,因環境的改變,會使黃鱔適宜一個新的環境過程,開初投餌時由少到多,逐步增加,馴餌結束后,根據“四定”(定質、定量、定時、定位)投喂。因黃鱔喜白天穴居,夜間覓食,因此,剛喂時一定要在傍晚進行,每日投喂鱔的總體重6-7%的餌料,殘餌在次日要及時清出。約15天左右,黃鱔較適應箱體環境,以后投餌時間分兩次,則每天上午8點和傍晚6點,投餌次數應天天堅持,因在餌料嚴重缺乏時,黃鱔會相互殘食。水溫降到10℃以下時,南昌地區一般在11月底可停止投喂,水溫在20-28℃時,黃鱔攝食旺盛,水溫超過29℃時攝食也下降,因此在水溫20℃以下或29℃以上時只需每天傍晚定時投喂一次。
五、疾病預防
網箱養鱔經過二年來的觀察,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方面:養殖魚池要清理、消毒、鱔種要消毒放養;投入新鮮餌料,不投腐爛變質的餌料;經常巡池,觀察黃鱔的攝食及活動狀況,一發現病鱔應及時撈出,診斷用藥治療。
網箱的鱔病主要有腐皮病(Putrid-skin disedse)多發生在秋季,鱔體受傷后,因細菌感染引起,主要癥狀表現病鱔體表有點狀充血,橢圓形的紅斑,腹部兩側最為明顯,嚴重時表面點狀潰爛,形成不規則小洞。防治辦法,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溶于水,然后全池潑灑,使池水成1-1.2ppm濃度有一定的療效。
在個別網箱內出現發燒病,原因是由于黃鱔高密度養殖,體表分泌的粘液在水中積聚而發酵,水溫聚升,黃鱔焦躁不安,互相糾纏。預防措施,在鱔池內混養少量泥鰍,通過泥鰍上下竄游可防止黃鱔互相糾纏,并要立即更換新水,增加氧氣,控制疾病發生。
參考文獻
[1]雷慧僧等,1981.池塘養魚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77~85)
[2]敖鑫如,1977.中國現代農業文集.中國書籍出版社,(872~874)
[3]農業部水產公司主編,1993.淡水養魚技術.農業出版社,(296~305)
[4]黃琪琰主編,1993.水產動物疾病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12~117)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