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鯝魚為鯝科魚類的總稱,是普遍分布于我國江河、湖泊、水庫的一種中小型食用魚,主要有細鱗斜頜鯝、圓吻鯝、黃尾鯝和銀鯝。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能充分利用水域中的有機碎屑和附生藻類。鯝魚適應性強,生長快,易捕撈。其含肉量高(內臟僅占體重的8%~12%),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青睞。但近年來,(魚固)魚野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市場供不應求,價格不斷上揚。因此,研究總結鯝魚的人工繁殖技術,繼而開展鯝魚的苗種培育和成魚養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F將鯝魚人工繁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親魚選擇 可在冬季或翌年早春進行,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2冬齡以上。銀鯝親魚體重在100克以上,黃尾鯝和細鱗斜頜鯝親魚體重在500克以上,圓吻(鯝)親魚體重在600克以上。此規格的魚排卵量均在10萬粒左右。一般性成熟但個體較小的親魚,卵粒質量差,導致受精率低、孵化率低。
二、親魚培育 親魚可單養、混養。單養以每畝放養300尾左右,混養以每畝放養100萬左右為宜。親魚培育池在開春后每天每畝平均施放發酵糞肥50公斤,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厘米~30厘米之間,每天每尾喂豆漿、糠麩等8克~10克。每半月沖水1次,保持水質肥、嫩、爽。鯝魚性急躁,為適應人工繁殖操作,減少死亡,每年秋、春應定期拉網鍛煉幾次。經過鍛煉的親魚,在催產時拉網不會造成驚嚇跳躍而受傷。
三、雌雄鑒別 非繁殖季節肉眼即能鑒別,雄魚頭部、鰓蓋、胸鰭和鱗片上有白色追星出現,體表比雌魚粗糙,輕壓腹部能擠出乳白色精液。雌魚則腹部膨大,卵巢輪廓明顯,壓感松軟,若用挖卵器取卵檢查,卵粒大小均勻,容易分開,這就是已達性成熟的標志,可以進行人工催產。
四、人工催產 每年4月下旬~5月初,當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即可進行人工催產。催產適宜水溫18℃~27℃,最適水溫20℃~25℃。水溫高達28℃以上時,受精率和孵化率都會降低,親魚死亡率也較高。常用的催產藥物中,以鯉魚腦下垂體(PG)效果最佳。采用一次注射法,進行胸腔注射,劑量雌親魚以PG2毫克/公斤~3毫克/公斤為宜,雄魚減半。注射后,將親魚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產卵池中,讓其自然產卵受精。在18℃~20℃水溫條件下,10小時~12小時產卵;水溫21℃~24℃條件下,10小時~12小時產卵;水溫21℃~24℃,9小時左右產卵;水溫25℃~27℃,6小時~8小時即能產卵。一旦發現親魚發情產卵,每立方米水體及時潑黃泥漿水1公斤(10公斤水加1公斤黃泥),使其自行脫粘。20分鐘~30分鐘后不斷加入新水,以收集受精卵。脫粘后的受精卵即可移入孵化缸或環道中流水孵化。
五、人工孵化 每立方米水體放受精卵70萬粒~80萬粒,先用亞甲基藍溶液浸浴8分鐘~10分鐘,以防霉病。然后打開進水閥門,進行流水孵化。由于鯝魚受精卵較小,并經人工脫粘,其表面附有泥沙,卵比重較大,為此孵化時的水流速度要求較大,以看到受精卵粒隨水流上下翻動為宜。孵化用水一定要經紗窗過濾,以防敵害生物和其他雜質進入。孵化的適宜水溫為20℃~28℃,水溫高于30℃,雖能孵化出苗,但多為畸形;水溫低于15℃,胚胎發育至原腸期,則停止不前。在22℃~25℃的水溫條件下,受精卵經40小時左右可脫膜出苗。剛脫膜的稚魚,比家魚苗小、嫩弱,無游泳能力,只能隨水流上下漂浮。當稚魚出現鰾且能平游時,需降低水流速,以減少稚魚體能消耗。脫膜3天~4天后,當稚魚的腸管和咽喉接通后,并可主動開口攝食時,魚苗即可下池培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