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產生抗藥性的原因
1.由于長期、反復地使用同一藥物 各種生物體均具有防御外界惡劣環境的本能,在一個不斷受到藥物襲擊的條件下,魚類的病原體包括病菌和寄生蟲,均會自然地產生一種抗藥性反應。在一種病菌株或病蟲種群中,由于個體的差異,對魚藥的反應均存有不同差異性。對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反應比較敏感的個體,一般在施藥48小時內中毒死亡;不敏感的個體可忍受144小時后死亡;但有些個體在中毒麻痹后會復蘇過來,并繼續生存、繁殖。不敏感的個體所衍生的后代基本上也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個體逐漸形成優勢而產生不敏感的種群,即稱抗藥性種群。種群的形成,一般均是由于多年來重復使用同一種藥物的結果。對于一年內發生多代病蟲,如中華鳋、錨頭鳋、指環蟲、三代蟲等,表現尤為明顯。
2.由施藥技術引起 不正確的施藥方法,不僅會浪費藥物,降低藥效,而且還易引起抗藥性的發生。例如施藥不均,一般在水表層和水體邊緣部分施藥多,含藥濃度高,病原體的受藥機會則較少。加之有些藥物如大蒜等溶解度甚低,就是漂白粉也微溶于水,因而極易產生不均勻的分布,這就為抗藥性種群提供了生存的條件,尤其是病原體的卵、孢子階段為甚。再則是施藥的劑量,由于擔心魚類的安全或缺乏施藥經驗,往往使用低于規定的劑量,特別是使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紅霉素等,使用量過低尤易誘發抗藥性菌株的突變,這樣既達不到防治目的,又易誘發病原體的抗藥性。
3.飼養方法的影響 魚類某些飼養方法,如輪捕輪放,套養補放等措施,很易使病毒、病菌、病蟲等寄生條件改變,擴大抗藥種群的散布。
二、抗藥性的預防對策
1.開展綜合防治 首先要徹底清塘,合理地搭配混養,以改變病原體的寄生宿主。加強飼養管理、放養魚種、投餌及水質等均需嚴格消毒,掌握準確的施藥量和施藥技術。定時檢查病原體的抗藥性,以便在現有藥物對某些病原體尚未失效之前,制定出輪換或更換藥物等對策措施。
2.輪換用藥 不要長期使用單一品種的藥物,這樣可切斷病原體抗藥種群的形成。輪換品種應盡可能選用機制不同的藥物,如對中華鳋、水蜈蚣等可用“滅蟲精”“滅蟲靈”,由車輪蟲引起的白頭白嘴病可用“滅蟲靈”、代森胺或氯化鈉,由指環蟲、三代蟲等引起的爛鰓并發癥可用腸特靈等藥物,效果均較好。
3.應用中草藥 中草藥來源廣,取材方便,又節省成本,不易產生抗藥性,是較為理想的病害防治方法。如松樹葉扎成捆放在水中可防治魚虱、錨頭鳋等,苦辣椒可防治寄生性鰓病、錨頭鳋、中華鳋、三代蟲、指環蟲等,辣蓼可防治中華鳋、魚虱等,但均未發現產生抗藥性種群。
4.混合用藥 合理混合用藥能防治病蟲害、增加藥效、降低成本,并還有明顯克服和抑制抗藥性發展作用。美國在農業推薦190種新藥中就有28種是混合制劑。我國漁業上常用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混合劑便是實例。但應注意混合使用的藥物組合,必須經過仔細研究,不能盲目混用。對確認的混合藥劑,也不能長期采用,應作必要的輪換用藥,以防有害生物產生多抗性,即對多種藥物同時產生抗藥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