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自殘的主要原因
1.餌料不足或不適口饑餓是大口鯰發生自殘現象的主要原因,餌料不足(育苗水體中浮游動物量低于每毫升水5個;或適口的餌料魚水花與大口鯰苗種比小于1∶1)時,大口鯰在開食的第3天(此時規格尚整齊)即開始互相殘食(前期階段主要是咬對方的尾鰭)。然而即使餌料充足,但若不適口(餌料規格過大或過小)也會導致自殘現象的發生。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必須投足適口餌料。
2.苗種規格不整齊全長8厘米的大口鯰能將全長5厘米的大口鯰完整地吞到胃中,可見,大口鯰可吞食全長占自身2/3的同種。因此飼養的大口鯰全長或體長的差異不能超過1/3。
3.放養密度過大大口鯰水花分別以1000尾/米3、2000尾/米3、3000尾/米3和5000尾/米3的放養密度飼養半個月后培育出的夏花數量相近,這表明密度越大成活率越低,而且個體差異越大。密度過大使魚類對餌料等因子的競爭矛盾增加,增加水質調控、排污及防病治病等培育管理的操作難度,并使同種間相互接觸的機會增加,亦即自殘現象出現的機率增加。
二、減輕自殘現象的對策
1.投足適口的餌料剛開口的大口鯰水花應投喂能通過40目篩絹的浮游動物或投喂未顯腰點的團頭魴水花,投喂量應使培育水體中的餌料生物量每毫升水體中保持在10—20個為宜,或餌料魚為大口鯰密度的2.5倍以上;3天后投喂能通過30目篩絹的浮游動物或剛顯腰點的魴水花及未出現腰點的白鰱、草魚、鯽魚等水花,投喂量應使培育水體中的餌料生物密度保持在每毫升水體中15—25個,或餌料魚為大口鯰密度的2.5倍以上。同時在夏花培育后期應增加蚯蚓的投喂,以利食性轉化。這樣經過15—20天即可培育出3—4厘米體長的大口鯰夏花。
大規格魚種的培育應等池塘水中有浮游動物出現時,投放大口鯰魚苗(3厘米以上),也可在放大口鯰苗前4天投放其它家魚水花,作為餌料魚。一般每畝投放大口鯰10000 —15000 尾,需投放家魚水花20萬尾以上。一般以鯽、鯉、草水花最佳,同時搭配新鮮魚肉漿,加配合飼料,并逐步向配合飼料轉化。這樣經20天左右大口鯰魚種即可長到8—10厘米。
2.及時分池飼養每隔5天過篩一次,將大、小規格的苗種及時分開飼養,以免發生大魚吃小魚的自殘現象。
3.以適宜的密度放養實驗表明,大口鯰水花養至夏花的適宜放養密度(水泥池培育中)為800尾/米3,最好不要超過1000尾/米3;在魚種培育階段適宜的放養密度(池塘培育中)為100尾/米3,最好不超過150尾/米3。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