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0年9月,河南信陽和厚特種水產養殖場土池飼養的俄羅斯鱘(Acipenser guelden staedti)、雜交鱘(bester)暴發生細菌性敗血癥,由于診斷及時,采取措施有效,很快控制了病情,現將診療情況報告如下。
1 發病情況
1999年11月4日-2000年1月22日購進體重45-110g的俄羅斯鱘8160尾、雜交鱘11580尾,放養在7口面積4畝、水深0.5-1.0米的新開控土池中,放養量705尾-畝。2000年4月3日清塘分池,成活率85.3%,經抽檢魚體尾重120-300克,平均176克;分池放養量為300尾/畝;同時,每畝搭配放養10-15厘米的白鰱500尾。9月3日抽檢,鱘魚尾重600-800克,平均683克。9月11日4號池雜交鱘突然發病死亡30余尾,12月5號池也出現死亡,兩池共死亡150余尾,13日波及8號池俄羅斯鱘,當日三池死亡270余尾,14日上午到我校尋求幫助,15日采取治療措施,20日停止死魚。此次發病共死亡鱘魚1820余尾;發病率約80%,死亡率15%;而同池飼養的白鰱并未見發病。
2 臨床病理變化
鱘魚發病后,吃食量急劇下降,攝食量從發病前的每千克魚攝食22克下降到8-10克(干重)。體外檢查,病魚腹部、嘴四周、眼睛、硬鱗基部出血,個別病魚尾柄硬鱗基部有突出體外的充血泡;肛門紅腫;鰓顏色較淡,個別呈花斑狀。剖檢腹腔內有淡紅色混濁用水;肝腫大呈土黃色,剖面有肉眼可見之油珠,個別病魚肝有灰白色點狀彌散壞死病灶;腸系膜、脂肪組織、生殖腺及腹壁有出血斑點;腸內多無食物,腸壁 及中腸以后部位螺旋瓣充血,后腸充滿泡沫狀粘液物質。病魚行動遲緩,對外界刺激敏感性大大下降低,甚至失去反應,呼吸困難,浮在岸邊水面不動,死前多發生陣發性狂游掙扎,最后衰竭而亡。
3 實驗室檢驗
取病魚肝組織印片作革蘭氏染色鏡檢,結果印片有許多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判斷病魚死亡可能由細菌感染所引發。
3.1 病原分離 無菌取病魚肝、腎組織劃線接種于普通營養瓊脂平板和兔血營養瓊脂平板。在37℃,經18hr培養,兩種平板上出現圓形、淡黃色、邊緣整整齊、生長良好且較純一的菌落,在免血營養瓊脂平板上呈β型溶血。
3.2 分離培養和生理生化鑒定 將上述免血瓊脂平板37℃培養物挑取單個菌落接種于普通營養瓊脂平板,37℃培養24hr做純培養。經生理生化鑒定,結果見表1。參考《伯杰氏系統細菌鑒定手冊》中氣單胞菌屬的特性,將分離菌定為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3.3 動物試驗 將純培養物接種普通內湯37℃培養18hr,取肉湯菌液0.2ml腹腔注射18-20克小白鼠4只,另設2只為對照組注射無菌肉湯。結果試驗組小鼠48hr內死亡,對照組小鼠觀察至15日仍正常。用最小致死劑量檢測分離菌株的毒力大小,結果對小鼠的MLD為2.0億個細菌。
3.4 藥敏試驗 采用常規紙片法,置37℃培養12hr觀察,結果見表3。
4 治療措施及效果
由于病原體對水體的污染和魚的感染都比較嚴重,因此,我們采取了換水消毒和內服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4.1 換水消毒 先用“克暴靈”全池潑灑消毒,劑量為25ml/畝.米,并同時消毒蓄水池;然后排水、注水。24hr后全場所有水體用0.1ppm呋喃酮消毒。3日后再消毒一次。
4.2 內服治療 每100kg魚每天用恩諾沙星2.0g拌餌,分四次投喂,6天為一個療程。
4.3 治療效果 喂藥一個療程,病情鄧得到控制,死亡停止,水面也不再有浮起的病魚,食欲明顯提高,從治療前每千克魚食8克飼料提高到16克。隨機抽檢,魚腹部、嘴四周、眼睛、硬磷基部出血癥狀消失。
為了鞏固療效,徹底根治該病,以內服藥為主進行了第二個療程的治療,并將恩諾沙星換成呋喃唑酮,劑量不變。第二個療程結束,每千克魚攝食增加到20克,食欲基本恢復正常。
5 小結與討論
5.1根據臨床表現,病理變化和細菌學檢查結果,可以判定這是一起由嗜水氣單胞菌引發的鱘魚敗血癥。我們采取換水消毒,在飼料中汪厙恩諾沙星、呋喃唑酮治療,有效地控制了鱘魚的大量死亡。
鱘魚類的商品養殖在國內剛剛起步,有關其病害研究資料極少。據報道,曾在史氏鱘幼魚(體重小于150克)中發現由氣單細菌引起的出血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發病迅猛,死亡率高。而600克以上鱘魚發生大規模且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的嗜水氣單胞菌敗血癥尚屬首例,這提本我們在鱘魚集約化養殖生產中重視預防為主是極為重要的。
5.2 嗜水氣單胞菌在自然界尤其水體中廣泛分布,其宿主也十分廣泛,對蝸牛、蛙、蛇、各種魚類和哺乳動物有致病情,但對魚類的致病性一般認為是條件性的,是否發病則取決于細菌——魚——環境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土池中飼養鱘魚,如果經常更換飼料,換水措施不力,遇連綿陰雨天氣時水質就易于惡化,有利于嗜水氣單胞菌的繁殖和毒力增強,而不利于底棲性鱘魚的生長,使鱘魚抗病力下降,從而易于感染而發病。雖然用藥物能控制該病,但是經常用藥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因此對鱘魚細菌性敗血癥的防治應著眼于平時的綜合預防上,要保持水質的清潔,堅持定期換水,經常改良水質,同時加強科學飼養管理,投喂營養豐富的全價飼料,增強魚體的抗病力。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