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紅鰭東方鲀隸屬于硬骨魚綱、鲀形目、鲀科、東方鲀屬,在北方又稱臘頭、河鲀、黑艇巴,南方稱之為龜魚。其分布于中國黃海、渤海及日本海域,是(魚屯)科魚類中可進行養殖的優良品種之一,全國年成品魚產量達4000噸左右,養殖產量已接近河鲀。該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素有“魚類之王”的美稱,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紅鰭東方鲀是一種有毒魚類,卵巢、肝臟、血液有毒,其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其制劑已在臨床上使用。紅鰭東方鲀食性雜,生長快,對溫度、鹽度、溶解氧等環境條件適應能力強,適合高密度養殖。由此不難看出,紅鰭東方鲀全身都是寶,具有較高的綜合利用價值,養殖前景廣闊,潛力巨大。但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養殖密度的不斷提高,病害問題也逐漸成為養殖成活率的一個制約因子。現將該魚在養殖過程中的一些常見疾病以及防治方法簡單介紹如下:
一、氣泡病 室外培育時,光照強度過高,小球藻等單細胞藻類繁殖迅速,溶解氧過飽和,此時,魚苗易患氣泡病。因此平時應采用遮光設備控制光強度,一旦發現有氣泡病的跡象,就應及時監測溶解氧含量,并立即換水,調整溶解氧。
二、潰瘍癥 此病是患黑變病后的繼發性疾病,最初在魚頭背部產生白云狀的黑斑,如逐漸發展,會使皮膚潰爛、剝離,魚體消瘦,病魚漸漸衰弱死亡。該病一般在開食后單獨使用糠蝦喂到個體大小在20毫米之前發生,如摻喂一些魚肉等餌料,癥狀便會慢慢消失。餌料中添加維生素C、E可以預防此病,紅霉素藥浴也有一定效果。
三、腸道白濁病 鏡檢可發現腸道白濁,預防不及時會大批死亡。餌料不適和水質惡化易發此病,發現此病可用土霉素等藥浴或拌藥餌治療此病。
四、白嘴病 白嘴病是對紅鰭東方鲀危害比較大的病毒性疾病,死亡率非常高,感染率也非常高。其癥狀為魚反應過敏、狂游,互相撕咬,腹部膨脹,不易復原。病魚口吻發白、潰爛,上下顎齒裸露,重者嚴重潰爛,肝臟幾乎全部呈線狀出血。發病后,對可疑水源用25毫升/立方米~30毫升/立方米的福爾馬林進行消毒,經24小時~36小時后再使用一次;同時撈出病魚、死魚徹底銷毀,對發病池實施隔離,防止養殖工具交叉感染。
五、細菌感染癥 苗種生產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細菌感染癥,主要為弧菌等。弧菌病癥狀為病魚眼球周圍發紅、消化管出血、肛門四周發紅、肝臟出現血斑等。一般為外傷和餌料不適所引起。發病后,首先應確定病原細菌,然后對癥下藥,主要藥物為抗生素類。其中,盾纖蟲病是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癥狀為魚體色發黑,背部白濁、潰爛或脫皮,頭部紅腫,鰓蓋內側腫脹、充血、積水,鰓褪色或糜爛,腹部膨脹,局部紅腫、出血或潰爛,鰭出血或潰爛。腹腔積水,腹腔壁潰爛,肝出血或糜爛,腸松弛、擴張、透明、積水,腎液化,腦積水。預防方法為降低放養密度,加大水體交換,加強水槽清污,確保生餌鮮度,適時切齒,減少個體相殘。治療方法為定期用過氧化氫藥浴,加以硫酸銅處理。
六、寄生蟲病 水蚤、車輪蟲、刺激隱核蟲和淀粉卵甲藻等都是常見的寄生蟲病害。其病因是換水量小和培育環境差。發現寄生蟲時,可用甲醛、硫酸銅等藥浴。預防措施為加大換水量,改善培育環境。
隨著紅鰭東方鲀網箱養殖規模的擴大,在魚種培育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以提高其成活率。
1.魚種入箱時,用10毫克/升~15毫克/升的呋喃西林藥浴10分鐘。
2.為保持水質潔凈,使箱內水體得到充分交換,需適時換網。
3.在加強飼喂管理的同時,定期在餌料中添加適量的膽堿和維生素E并堅持投喂藥餌,即每100公斤魚用土霉素3克~5克拌餌投喂,每隔15天~20天投喂一次,每次連續喂3天~5天。
4.高溫季節在箱內吊掛藥袋,每袋裝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50克~100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