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使用網具、釣、獵具、籠等捕魚工具,在水域中捕捉水生動物的生產操作,稱為捕撈。按捕撈水域不同,可分為海洋捕撈和淡水(內陸水域)捕撈兩類。海洋捕撈,根據捕撈海域距基地遠近、又可分為沿岸、近海與外海和遠洋捕撈三種。沿岸、近海與外海捕撈是以本國口岸為基地,但前者可以隨時或隔幾天返回基地一次,后者一般在15-30天返回基地一次。遠洋捕撈生產以國外口岸為基地或以船隊組織形式進行捕撈生產,規模較大。淡水捕撈,主要是在內陸湖泊、江、河水域捕撈,為適應魚類和水域環境特點,漁具種類繁多,生產規模不大。
單船拖網捕撈
用一只漁船拖曳一頂(或多頂)拖網漁具達到捕撈目的的一種拖網作業形式。借助網板或桁架使網口水張開。根據起、放網操作方式,可分為艉拖作業已和舷拖作業兩種,前者是在船尾部甲板進行起、放網操作,是近代發展遠洋捕撈的主要作業形式。舷拖作業,其起起放風都在船的一舷進行,是六十年代以前大型單船拖網捕撈的主要形式,現已被艉拖作業所代替。單船拖網作業曳綱全為鋼絲繩制成,每根長度與作業水深有一定比例,純底層拖網作業時,水深在20米以內,其長度為水深10倍或更大一些。水深在100米以內,其長度約為水深的3-4倍。作業水深愈大,曳綱的長度倍數愈小,因為單船拖網捕撈必須使用兩塊較重的網板,曳綱長度的水深倍數比雙船拖網捕撈作業小。
雙船拖網捕撈
用兩只漁船在水中拖曳一頂網具達到捕撈目的的一種拖網作業形式,作業時,兩只漁船分開一定距離(一般為300-500米),平行拖曳網具。每根曳綱是由鋼絲強和夾棕綱聯接而成,由于沒有網板的重量,每根曳綱長為作業水深的7-10倍(比單船拖網曳綱倍數大),因此,雙船拖網作業不適于較深的水域作業。一般都在100-200米,底形平坦無障礙物的水域中作業。
圍網捕撈
使用圍網包圍自然集群,或以某種手段誘集魚群,達到捕撈生產目的的一種捕撈作業方法。按作業形式分為三類:(1)單船圍網捕撈;(2)雙船圍網捕撈;(3)多船圍網捕撈。
單船圍網捕撈是現代圍網漁業的主要形式,用一只網船(有的配備小艇)放網包圍魚群,受漁場環境條件限制較小,作業海區較廣,要求網船航行速度快。雙船圍網捕撈(俗稱對腚網),用兩只漁船同時放一盤圍網,達到圍捕魚群的生產目的,受漁場海洋環境條件限制較大,適用于近海作業。多船圍網捕撈,其起、放網操作方法與單船圍網捕撈基本相同,所不同者需要幾只輔助船配合作業。光誘圍網漁業屬于此種形式。
五十年代以前,我國圍網捕撈僅限于沿岸淺海區,捕撈自然集群于水面的魚類。六十年代起,逐步轉向燈誘圍網作業。七十年代逐步擴大到外海深水漁場作業,擴大了捕撈品種。
燈誘圍捕撈
是多船圍網捕撈的一種作業方式。利用海洋魚類的趨光習性,在夜間用燈光將魚誘集到光源周圍,用圍網包圍達到捕撈目的。是由幾只船組成的作業船組形式。機輪燈誘圍網組,一般由一只網船,2-3只燈船(有時要配備1-2只運輸船)組成一個作業組。網船需配備齊全的探魚、通訊設備,燈船需配備足夠的燈光強度和通訊、探魚設備。燈光為8-10千瓦白光燈。主要誘捕鮐、鯵、沙丁魚等趨光魚類。多數為單船圍網作業形式,也可以進行雙船圍網作業。是我國新興的現代圍網漁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