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二年,福建省建甌城郊漁農利用注水方便的池塘主養或套養黃顙魚,主養池塘每畝放養2--5cm的黃顙魚種1600-2300尾,經過6--8個月飼養,商品個體達80--150g,畝產量達300--400kg,產值達9000--12000元,扣除成本(包括魚種、飼料、肥料、塘租、人工管理費等)4500元,投入產出比1:2--2.7。部分漁農在原有常規養殖中,每畝套養2---4cm的魚種100--150尾,可增產10-20kg,增加產值300--600元。現根據漁農實踐,結合我場1999年度以來推廣養殖黃顙魚的體會,借鑒吸收各地養殖好經驗,總結池塘養殖黃顙魚技術如下。
一、池塘條件
1、水源水質:黃顙魚耐低氧能力差,要求水源水量充足,水質清新,注排水方便。最好選擇靠近河道、水庫、溝渠的池塘。主養池塘最好配有增氧機。
2、大小和水深:池塘養殖黃顙魚不受面積大小限制。為適合黃顙魚生態要求,一般主養面積3--5畝或10畝以下。水深以1.5-2m較為理想,黃顙魚喜弱光攝食,深度不可太淺。
3、形狀和底質:池塘為東西走向的長方形。長寬比為5:3。這樣便于飼養管理和拉網操作等。注水時易使池水產生流轉。池塘底質以易透氣的壤土最好,粘土及少泥硬底亦可。底部淤泥不能太厚。10--15cm為宜。四周塘埂堅實不滲漏,并且具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
二、池塘消毒及培養水質
1、池塘消毒:一般在投放魚種前15天左右,用生石灰清塘。池塘留水6--10cm,每畝用生石灰50-75kg,帶水清塘。可按每畝水深1m用125—150kg的量來計算,7天后可放魚。生石灰能殺死致病菌、寄生蟲、水生昆蟲、椎實螺、害魚、蛙卵、蝌蚪、青泥苔以及一些根淺莖軟的水生植物,并改良底質。在使用生石灰的同時,每畝加入1--1.5kg的敵百蟲,殺滅池底中殘留的寄生蟲孢子、休眠卵等。
2、水質培養:魚苗下塘前7、8天,每畝施高溫消毒發酵的雞、豬、牛糞等有機肥料100-150kg,池塘水體大量繁殖輪蟲、枝角類等浮游動物,為魚苗提供充足的開口餌料。
三、種苗放養
黃顙魚為多次產卵類型,5--8月份都有苗種供應。購買投放的魚種要嚴格消毒。通常采用3%-4%的食鹽或20ppm的漂白粉溶液洗浴10分鐘,再放入飼養池塘。長途運輸的苗種可用篩絹網箱置微流水處暫養2-3天,每日投喂紅蟲3--4次,再入池飼養,可增強體質,提高成活率。
1、主養池塘放養規格和密度。每畝放養量為全長2cm苗種2000-2300尾,全長3cm放養1800-2000尾, 全長4--5cm放養
1600—1800尾。待黃顙魚體長約7、8cm時,水質已經變肥,再投放6--10cm長的鰱鳙魚種180--220尾,濾食浮游生物,控制水質,以免過肥。
2、套養。(1)在常規池塘養殖中放養2--4cm的100—150尾。(2)如果池塘不放養鯉鯽魚,可放養400-500尾。
四、飼養管理
1、水質管理。黃顙魚耐低氧能力差于家魚,要求池水溶氧在4mg/L以上。(1)黃顙魚8cm以前為一個生長階段,主要攝食浮游生物餌料,飼養期間,通過施肥,使池水“肥、活、嫩、爽”,增養大量的浮游動物。水質也不可過肥,透明度控制在20--30cm。8cm以上,食性已經轉變,要改施肥為投喂飼料為主,池水肥度要控制。套養池塘最好常年提供微流水。(2)每半月全池潑灑生石灰一次,每畝水深1m用20kg,使池水pH值保持在7.0--8.4間。(3)定期注水。高溫季節,每10--15天向成魚池加注新水,注換量15--30cm。
2、飼料與投喂。黃顙魚是偏動物性的雜食性魚類,魚體越小“暈”的含量要求越高。剛出膜34天的仔魚是以自身的卵黃為營養。自然條件下,幼體以輪蟲、枝角類、水蚯蚓及其它水生昆蟲為食。成體主食各種小魚蝦及軟體動物。人工養殖期間,不同生長階段飼料與投喂方法不同。(1)8cm以前的魚苗種,可通過施肥培養浮游動物的同時,投喂面團狀人工配合飼料,或者投喂純動物性飼料。每天早晚各一次。考濾到黃顙魚夜間活動活潑,傍晚可稍多些。投喂面團狀人工配合飼料,投
餌點要設水下餌料臺,選用蛋白質含量高的鰻魚、甲魚、青蛙料等飼料,制成面團狀,給餌量以1--2小時吃完為度。也可人工配制專用餌料(配方:魚粉24%,豆餅20%,菜餅30%,小麥粉20%,玉米5%,骨粉1%,加水混合成面團狀投在餌料臺上,或壓成顆粒投喂)。投喂純動物性餌料。用絞肉機將小雜魚打成魚漿,兌水后全池均勻潑灑。一般每畝絞魚1—1.5kg。(2)黃顙魚長至8cm后,馴化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每天二次。給餌量視水溫而定,當水溫10%—20℃時,給餌量占魚體重1.5%—2.5%;當水溫20℃—36℃時,給餌量占魚體重4%—5%。結合當天吃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飼料可選用全價配方:粗蛋白38%--40%,脂肪7%-9%,碳水化合物20%--30%,纖維素5--6%。
投餌方法,做到“四定”和“四看”。所謂“四定”就是定時、定位、定質、定量。所謂“四看”就是掌握了日投餌量后,還得看季節、天氣、水質、魚的吃食與活動情況,以確定實際投餌量。
3、魚病防治。養殖黃顙魚較少發病。黃顙魚能吞食錨頭鳋等寄生蟲,還能吞食枝角類、橈足類、無節幼體以及各種小魚蝦等,即減少魚病發生,又消滅了水體耗氧者。套養的黃顙魚很少發病,一旦發現疾病,就要用藥物及時控制。黃顙魚為無鱗魚類,對敵百蟲敏感,要慎用。主養池塘因其密度大,常有發病。已發現的病害:(1)小瓜蟲病,發病初期用60-80mg/L福爾馬林藥浴病魚10--15分鐘,同時對發病池用福爾馬林消毒。(2)腸類病,飼料用20--30g/L食鹽消毒,并定期在飼料中添加1%的食鹽或蒜汁預防腸炎的發生。對已發病池塘全池潑灑1mg/L漂白粉,并在飼料中每kg體重添加含大蒜素10%的大蒜素粉0.2g,連用4-6天,為一療程。(3)氣泡病,因氧氣、氮氣等過飽和引起。通過排去1/3池水,注入新水,再全池潑灑食鹽3mg/L。(4)出血性水腫病,病魚池用3mg/L強氯精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天。同時,對鮮活餌料用1Og/L的食鹽消毒后投喂。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