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病原] 是由甲殼動物引起的體表病,常見的為寄生于鰱、鳙、團頭魴和鯽體表、口腔的多態錨頭鳋。
[癥狀與診斷] 錨頭鳋以頭胸部深深地插進寄主的肌肉里或鱗片下,而部分的胸腹部卻裸露在魚體外面,形狀似針故又稱針蟲病。蟲體所寄生部位的周圍常紅腫發炎,并有溢血而出現的紅斑。發病初期,病魚呈現煩躁不安,食欲減退,繼而體質逐漸消瘦,游動遲緩,終至死亡。診斷需仔細檢查病魚的體表、口腔等處,明顯可見一根根似針狀的蟲體,即是成蟲。
[流行與危害] 此病全國各養殖地區均有發生。流行季節隨各地氣候條件而異水溫在12度-33度時,成蟲可產卵繁殖,但最適水溫為20度-25度。武漢地區每年有2次發病高峰,第一次為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二次為8月下旬至10月。主要危害當年夏花魚種。在發病高峰季節,當發病水體中含有大量幼蟲時,魚種能在短期內出現暴發性感染,感染率高達90%以上,感染強度可高達數十條,因而造成大批死亡。
[預防與治療] (1)徹底清塘。(2)魚種消毒。在放養魚種或越冬并塘時,如發現體表寄生在錨頭鳋,可根據不同水溫及鰱、鳙魚對高錳酸鉀的不同耐受力,用33毫克/升-100毫克/升的濃度,浸洗30分鐘-60分鐘,可殺滅錨頭鳋成蟲。(3)發病魚池治療。由于敵百蟲在殺死錨頭鳋幼蟲的同時,又能殺死魚的餌料---浮游生物,因此魚池中發現錨頭鳋時,必須根據此蟲的壽命決定下藥的濃度和次數。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