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鱘魚養殖技術概述
從技術角度講,開發鱘魚,進行大規模的人工養殖較鱖魚、甲魚等容易得多。如可用廉價飼料,飼料轉化率高,養殖成本低,而且鱘魚養殖的附加值很大。鱘魚適應性強,抗病力強,是一個優良飼養種類。
(一)人工繁殖
據報道,目前世界各國已進行人工繁殖研究的種類主要有小體鱘、閃光鱘、高首鱘、中吻鱘、俄羅斯鱘、中華鱘、歐洲鱘、史氏鱘、達氏鰉及十多個雜交種。選擇優良的親魚是人工繁殖的關鍵。不論在天然水域捕撈,還是人工培育,都要求親魚的性腺發育達到第Ⅳ期。如親魚未完全成熟,可用網箱或池塘暫養,或結合注射催產劑來促其性腺成熟。鱘魚在人工繁殖過程中的采卵、授精、脫粘及孵化等技術與鯉魚等基本相同,但對孵化的水溫要求較嚴。一般適宜的孵化溫度為15~20℃,7天左右出苗。如遇環境溫度的突然變化,孵化將受到嚴重影響。
苗種培育
(二)鱘魚的苗種培育可分為前期與后期兩個階段。前期培育可從魚苗的卵黃消失開始,至分塘養殖為止。其主要的餌料為鹵蟲無節幼體、水生寡毛類、橈足類等活性餌料,適量搭配蛋黃及人工配合飼料等。后期通常用人工配合飼料,也可適量投喂小魚、小蝦等生物餌料。1997年俄羅斯學者研究成功2種鱘魚專用飼料,效果很好。主要營養成分及含量見表1。其中OST-4號適用于幼鱘12~40g的飼養階段;OST-2號則適宜于體重40g以上的養殖階段。此外,為促進鱘魚的發育,國外學者還研究出許多生物活性劑。如使用一種牛松果體多肽劑簡稱bpp10ppm濃度處理8~20日齡的幼鱘,其成活率可提高12%~18%,而且經處理的幼鱘還可消除或降解重金屬的毒性影響。見表2。試驗還表明,在每公斤飼料中加入2mg柯麻利素kormogrizin和02mg維生素C,經均勻混合后連續投喂可增強鱘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幼鱘產量10%~45%。用下列三種生物活性物處理幼鱘可大大提高早期胚胎發育及幼鱘成活率:一是用從雞血漿中提取的肽縮氨酸液SKB,使用濃度400mg/L,浸浴受精卵1h,可提高幼鱘成活率21%~22%;二是使用從酵母中提取的聚核苷酸液Eneade,使用濃度5mg/L,浸浴受精卵1h,可提高幼鱘成活率20%~25%;三是使用從云苔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淄醇素Epine,使用濃度10-7mg/L,浸浴受精卵1h,可提高幼鱘成活率26%~30%。成魚養殖
鱘魚的養成可歸納為小水體與大水體養成兩類:前者包括室外水泥池、水槽、土池、河渠、網箱養殖等,一般為高密度精養,投放大規格魚種,經一年左右時間的飼養,規格可達2公斤左右;后者是在湖泊、水庫中放養,多為混放粗養。四池塘養殖幼鱘的質量與放養密度的關系鱘魚工廠化養殖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獲得優質魚種。為滿足工廠化養殖對魚種的需要,目前俄羅斯正在進行池塘養殖條件下的高密度飼養試驗,放養密度為1.5萬尾/畝,是標準放養密度(0.5萬~1萬尾/畝)的1.5~3倍。此試驗分不同放養密度的7個組進行對比,放養密度分別為每畝5000、6500、8000、9300、10000、12000和15000尾,飼養時間為40d,日平均生長可以看出,提高放養密度會影響幼鱘生長。在池塘養殖幼鱘時,應考慮到餌料資源量,放養密度不要超過12萬尾/公頃。
二、史氏鱘的人工養殖技術
史氏鱘又稱黑龍江鱘、七粒浮子,是黑龍江產大型經濟魚類。近幾年在我國北方地區已開展養殖。
(一)繁殖技術
(1).親魚的選擇及成熟度鑒定人工繁殖用的親魚一般采用黑龍江水域自然成熟的親魚。采捕時間為每年5~7月的繁殖季節。選擇身體無病無傷,雌性體重15kg以上,雄性體重20kg以上的個體,年齡為9~13齡。此魚雌性個體生殖間期3~5年。非生殖期的雌雄個體無明顯特征。處于生殖期的雌雄魚體有所不同,但沒有婚姻色及追星類的副性征。具體鑒別方法為:成熟欲產的雌性個體消瘦,吻尖,脊板尖,體表粘液多,腹壁薄而軟,腹部膨大而富有彈性。雄性個體體色、體形無明顯變化,一般體重在20kg以上的個體大多已成熟。檢查時,見魚體尾部彎曲成“弓”狀,用手輕壓生殖孔有精液流出,此時的雄魚即可作繁殖用親魚。
(2).人工催產
當水溫升到16~24℃時即可進行人工催產。水溫較低時,催產效應時間較長。催產劑多選用LRH-A。注射方法及使用劑量視親魚的成熟情況而定。基本劑量為每公斤雌魚用量為60~90μg。一般卵細胞極化指標達到1/30以上,即Ⅳ期中時即可催產。全部催產劑量分二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劑量的10%,當極化指標達到1/55以上時,注射剩余的劑量。雄魚使用雌魚劑量的一半,在雌魚第二次注射時注射。對于成熟度較好的雄魚也可不注射。注射部位一般為胸鰭基部。經過催產的親魚,雌、雄分池暫養,并予以流水刺激,注意觀察親魚活動,定期檢查魚體變化。雌魚開始排卵時游動活躍,頻繁撞擊水面,檢查可發現卵巢有明顯流動跡象,輕壓腹部至生殖孔處有卵粒流出,此時即可取卵。取卵時間可掌握在90min以內,最多不超過150min,否則受精率將會受到影響。從時間與水溫關系看,平均水溫為16.5℃時,效應時間為18h;平均水溫為19℃時,效應時間為11h左右。
3.采卵與授精
用擠壓法采集精液。體重20kg的個體一次可排出精液30mL,甚至更多。雄魚可多次使用。優質精液呈純牛奶狀。用剖腹法或手推法采集卵子。一尾體重15kg的個體可產卵2.5~3.5kg,約9萬~12萬粒。用半干法人工授精。精液用量為每公斤魚卵10mL。使用精液時,先用無菌水稀釋。稀釋比例為精液比水1∶200。授精時,將精液放入魚卵中,均勻攪拌3~4min,使精卵充分結合,靜置片刻,棄去污水,漂洗干凈。史氏鱘的卵呈粘性,一般受精后5~6min鐘出現粘性,15~18min達到最大粘度,故孵化前魚卵須進行脫粘處理。脫粘劑多選用滑石粉或細黃泥。前者制成20%水溶液,后者制成10%的濃度。脫粘時將水溶液倒在魚卵上,不斷攪動,使之不出現結塊現象。當魚卵全部呈分散顆粒狀,靜置時不再出現結塊現象即已達到脫粘效果。脫粘時間一般需要30~60min。受精卵脫粘后即可進行孵化。
4.孵化
史氏鱘的卵粒較大,也較重,每公斤約4萬粒左右。孵化最好在微流水條件下進行,或對卵定時撥動。特制的專用孵化器規格一般為380cm×65cm×30cm,有進排水系統和定時撥卵裝置,一次可孵化史氏鱘卵40萬粒。孵化時的進水量為50~60L/min,自動撥卵裝置每分鐘一次,孵化率為85%左右。此外,也可用雙層網箱孵化。網箱規格為80cm×60cm×50cm,每次孵化卵1kg。方法是將網箱固定浮置于水質清澈,水流速為0.8~1.5m/s的江灣處,每20min翻動一次卵,孵化率也在85%左右。孵化溫度為16~24℃,最適溫度19~22℃。在此范圍內,水溫高時出膜早,且出苗集中,水溫低時出苗晚,且出苗時間長。在平均水溫17℃時,約105h出膜;平均水溫21.5℃時,約81h出膜。剛孵出的仔魚體長1.1~1.3cm,如蝌蚪狀,做垂直運動。孵化70h21℃時后出現鰾點,可進行平游。
(二)苗種培育技術
1.培育魚池可以用室外普通水泥池,單池面積為300m2左右,水深1.5~2m。最好使用符合漁業水質標準的井水。培育前進行池塘的清塘、消毒。
2.放養規格為體長18~30cm,體重50~90g。同一池內放養的規格要整齊,大小一致,不同規格的魚苗分池飼養。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0.5~1.0尾。魚入池前用5%的食鹽水浸泡魚體20min,入池后第二天開始投喂。
3.投喂初期可用水蚯蚓進行餌料馴化,以后逐漸改投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飼料的成分含量為:粗蛋白37.82%、粗脂肪5.96%、粗纖維8.48%、灰分14.91%、無氮浸出物20.55%、水分12.28%,粒徑2.0~3.0mm。日投餌3次,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
4.飼養期間保持水位15m以上,水溫26℃以下,溶氧6mg/L.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