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海上作業或航行的漁船突遇大風而又來不及收港時,均采取應急抗風措施。
傳統做法有以下幾種:
下撈子 木帆漁船在海上作業遇到大風時,將探錨用纜繩綁在錨頭上,錨尾系50~70米小繩,并拴一“太平石”(又叫撈子石),船在風浪中倒拖著錨,漁民稱之為“下撈子”。一般載重20噸以上的漁船,“太平石”重20-40公斤;載重10噸的漁船,“太平石”重10公斤左右。風力超過7級時,再另設一“枕頭錨”(錨懸在水中),以防因“太平石”拖得過快而發生危險。載重不足5噸的漁船多不用錨,下10公斤重的“太平石”能抗6級風;遇7級大風,則將頭桅、邊櫓和兩盤梗纜橫拋在船前方,用繩系牢;風力超過8級時,再把頭蓬和大蓬放在船前方水中,兩端用繩系在船頭上,以防船被風浪掀翻。此抗風法為長島漁民所創,50年代已在沿海漁民中普遍推廣仿用。機動漁船突遇8級以上大風未及進港時,多用迎風慢速行駛的方法抗風浪。
加石、加漂防風 為了防止大風中漁船漂流過遠,長島漁民在建國后創造了這一防風辦法。漁船在海上遇到6級以上大風下錨時,在錨纜上綁一塊重5公斤的墜石和一個浮漂(梧桐木一根)。一般載重3噸漁船要放錨纜230余米、鐵錨重10公斤。
風浪達7級以上時,再加第二塊墜石、重7.5~8公斤,加梧桐木一根。風大時,船將錨纜伸直;風緩時,又將船拉回,船位極少移動。此法已逐漸取代了“下撈子”的方法。
風浪天靠岸 載重噸位較小的漁船在風浪天順風靠岸時,多將大桅斜綁在船娓以提高船的穩性;同時將小桅拔下放在大桅洞里,同樣懸帆借風靠岸。大船由遠海回港在距岸較近時,也有采用此法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