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半流水式池塘立體養魚飼養密度大、成活率高、易管理。現將這一技術介紹如下。
一、池塘建造
半流水式池塘立體養魚面積以1~10畝(667米2)、水深1.5~2.5米為宜,常年要有一定流量的水源(最好是自然水源)。若計劃667米2產成魚1000~1500公斤,進水口斷面的自然流量至少要確保每667米2面積在1小時內能獲得30米3的水量。為此,進水口的數量要多,寬度要大。排水系統是在池底最低處的排水管口前修筑一道堵水圍墻,并在圍墻中部接近池底處安裝一個攔魚柵。圍墻可用磚、石、水泥砌成,兩端與池堤密接,高度與池堤齊平,以防魚逃逸。攔魚柵最好用金屬絲網或鋼條釘在木框上,柵孔大小以最小的魚種跑不出去為度。攔魚柵的面積以大于總的進水口斷面0.5~1倍為宜。這樣,在整個養殖期內的任何時候注水,塘內多余的水(主要是底層水)便會通過攔魚柵,從到達保持水位的那個排水孔流出,經涵管流入池塘外的排水溝。
二、魚種放養
魚種放養前10~15天排干塘水,每667米2用生石灰60~75公斤徹底消毒,6~7天后灌水施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人畜糞500~800公斤。
半流水式池塘立體養殖,一般可選1~3種魚作主養魚,另配養少量其它魚種,以便水體和各種飼料得到充分利用。以鰱、鳙、白鯽為主養魚,667米2凈產1000公斤的放養比例:鰱魚100~200克/尾、50克/尾分別放養350~380尾和400尾;鳙魚150~250克/尾、50克/尾分別放養120~150尾和180尾;草魚150~300克/尾、50克/尾分別放養40~60尾和180尾;鯉魚50~100克/尾放養300~400尾;白鯽50克/尾放養800~1000尾,合計2270~2650尾。以草魚為主養魚,667米2凈產1000公斤的放養比例:草魚150~300克/尾、50克/尾分別放養400~450尾和500尾;鰱魚100克/尾放養200~250尾;鳙魚150克/尾放養80~120尾;鯉魚50~100克/尾放養200~300尾;白鯽50克/尾放養300~400尾,合計1680~2020尾。魚種要求無病無傷,放養時用3%~4%的食鹽水浸洗5~10分鐘消毒。
三、飼養管理
1、投料 冬季和早春在晴天中午投喂一定量的蠶蛹、糠麩等。從3月份開始進入全面投料飼養。由于飼養密度較大,最好使用人工配合飼料,以滿足魚類快速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其配方:蠶蛹、血粉、魚粉等動物性蛋白飼料占8%~10%,豌豆、黃豆、菜籽餅等植物性蛋白飼料占30%~40%,玉米、麥麩、米糠等能量飼料占50%~60%,鈣、磷等礦物質添加劑占2%~3%。一般每天喂3~5次,每次投喂量掌握在1小時內吃完為準。同時,還要投喂適量新鮮可口的青飼料,開始應喂嫩草、浮萍等,以后可喂青草、水葫蘆、紅薯藤等,投喂量以當天吃完為準。配合飼料放在固定的食臺上,青飼料投放在用竹或繩圈成的食場內。
2、追肥應根據肥料種類、天氣、水溫等靈活掌握 追施有機肥一般每隔10~15天1次,每次每667米2施150~250公斤。化肥每隔7~10天1次,每次每667米2施尿素1~2公斤、過磷酸鈣2~3公斤。追施時有機肥必須腐熟。當水溫低于30℃時可多施,反之少施;水色淡時多施,水色濃時少施。
3、管水 春季,徹底更換1次池水,并適當降低池塘水位,以充分利用日光能提高水溫,使魚類盡早地進入生長適溫期。隨后,水溫不斷回升,魚體也逐漸長大,應分期提高水位直到最高處。是否排水,視水質而定,在需要的情況下,排出20%~30%的底層水。夏季,要加大池水的更換量,努力使池塘水溫不要升得太高。秋季,將水位加到最高處,并減少池水的更換量,減慢水溫的下降速度和幅度,以爭取魚類生長的適溫期。一天中的注、排水時間,安排在中午或午后進行最為有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