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國人工養殖的鱘魚主要是原產于黑龍江的史氏鱘、雜交鱘及引自俄羅斯的優良品種——俄羅斯鱘、閃光鱘和小體鱘。
一、鱘魚的營養要求
1.蛋白質
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表示,不同種類的鱘魚對飼料中蛋白質的需求比較接近。高首鱘(體重145—300克)的飼料蛋白含量的適宜范圍為36.5%-40.5%,最高增重率需求為49.6%,用Bro—ken line model確定,飼料中蛋白質最適含量為40.5%±1.6%。西伯利亞鱘(體重22-47克)飼料蛋白質的最適含量為40%±2%,最高增重率需求為49%。史氏鱘仔鱘的餌料中粗蛋白含量以47%為宜;幼鱘(3—12克)餌料的蛋白含量在39%時最適合其生長;史氏鱘稚鱘則以攝食蛋白含量為39.76%的餌料生長效果最好。中華鱘幼鱘飼料蛋白質的適宜范圍35.4%-49.09%,最適飼料蛋白含量39.68%—44.64%。
對鱘魚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尚未見報道。一般來說,魚體的必需氨基酸組成與魚的必需氨基酸需求十分相似,據此可以估算魚類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據Wing K.N.和Hung S.S.O.(1994)測定,四種規格[(19.5±0.4)克,(57.8±0.9)克,(179.5±0.3)克和(535.4±19.7)克]的白鱘整體的氨基酸組成基本相同,但在各組織及卯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顯著不同,在肌肉中組氨酸和賴氨酸含量高,肝臟中胱氨酸和支鏈氨基酸含量高,鰓中異亮氨酸、亮氨酸和纈氨酸含量低而甘氨酸和脯氨酸含量高。
2.脂肪
脂肪主要作為能量來源用于水產動物餌料,其中適宜的蛋白能量比對水產動物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影響。Xu R.等(1993)用8種分別添加玉米油、鱈肝曲、亞麻籽油、大豆油、紅花曲、豬油以及混合油(玉米油:鱈肝油:豬曲以1:1:1的比例混合)的等能量等氮精制餌料飼喂白鱘9周,結果顯示其增重無明顯差異,說明鱘魚對脂肪來源無特殊的要求。研究表明高首鱘餌料的最適脂肪含量為9%;中華鱘幼鱘餌料的最佳脂肪含量為9.06%;史氏鱘幼鱘(12.9-17.2克)餌料的脂肪適宜含量為5.6%-11.4%,最適含量為7.5%。但陳海濤等(1998)研究表明在用配合飼料飼喂史氏鱘的試驗中,飼喂蛋白含量為39.78%和脂肪含量9.5%的餌料,鱘魚生長最快;而史氏鱘稚鱘(平均2.79克)攝食脂肪和蛋白質含量分別為9.21%和39.46%的飼料時,生長效果最好。
3.碳水化合物
與畜禽相比,水產動物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較低,而且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不同其利用率也不同。中華鱘幼魚餌料中最佳糊精含量為25.5%。白鱘攝食D—葡萄糖含量7%以上的餌料比攝食未添加D—葡萄糖的餌料,其體重顯著升高,但對體蛋白和蛋白積累幾乎沒有影響。而且其白鱘攝食28%和35%D—葡萄糖的餌料后,其脂肪合成酶活性是攝食未添加和添力口7%D—葡萄糖餌料白鱘的2—3倍。鱘魚對不同碳水化合物的具體利用情況為:
①在同樣條件下飼喂葡萄糖和麥芽糖,鱘魚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高于其它動物。
②在分別飼喂葡萄糖和半乳糖后,鱘魚血液中半乳糖的最高濃度和葡萄糖的最高濃度接近,只是半乳糖最高濃度的出現比葡萄糖晚8小時。
③在飼喂雙糖4、20小時后,鱘魚血液中可以檢測到少量雙糖。同時鱘魚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受投飼方式的影響(一天兩次投喂或一天中連續投喂),而羅非魚更大程度上受糖源的影響,并且不論如何投喂,鱘魚都能比羅非魚更好地利用碳水化合物。
魚類大多不能利用纖維素或利用率很低,鱘魚飼料中含有少量纖維素(2%-4%)對促進生長和提高飼料利用率有一定作用。Hung S.S.O.(1989)建議高首鱘飼料配方纖維素含量為3%。
4.維生素
有關對鱘魚維生素需求的研究非常有限。Moreau R.等(1999)在19.8℃下以維生素C添加量為0、50、250、1250毫克/千克的飼料飼喂2齡美洲鱘[體重(253±89)克]38天,測定其組織中古洛糖酸內脂含量的差異及生長的差異,結果表明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對生長率和存活率沒有明顯影響,即美洲鱘的生長和維持組織水平都不需要添加外源性維生素C。Papp.Z.C.等(1999)研究了維生素C對小體鱘和西伯利亞鱘雜交一代幼魚的生長、肌肉和肝臟組織中抗壞血酸及一些血液指標的影響。結果表明,飼喂添加不同水平維生素c的飼料對各組鱘魚的生長和體增重的影響差異不顯著。
二、仔幼魚投餌技術
1.仔魚孵出后靠吸收內源性營養為生;7-13天卵黃囊消失殆盡,開始過渡到混合營養期,少量攝食浮游生物;混合營養期很短,而后仔魚進入外源性營養期,主要靠攝食浮游生物為生。在進入混合營養前不用投餌,主要是保證充足的溶氧和水交換量以防止缺氧死亡。
2。混合營養階段是整個培育的關鍵之一,此時仔魚已經開始開口攝食,要進行投餌。鱘魚開食后即可投喂人工配合餌料,但在實際生產中,從一開始就投喂人工配合餌料,幼鱘的成活率很低,因此對剛開口攝食的幼鱘要首先投喂切碎的水蚯蚓、浮游動物等,日投餌4-6次,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5%左右。此階段投喂量不能過少也不能過多。投喂過少會引起魚苗的互殘,過多則造成浪費,且污染水體。
3.經過30天左右的活餌培養,鱘魚苗可長到體長3.8-9.4厘米、體重0.5-3.9克的規格,成活率可達60%以上,此時,即可馴化轉食人工餌料,馴化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直接用顆粒飼料投喂,此法馴化時間短,只需1—2周,成活率35%-40%。
②活餌和顆粒飼料交替投喂,即每次投喂時先投喂人工飼料,再投 喂部分活餌,此法馴化成活率可達40%-50%以上,但所需時間太長,要8周以上。
③飼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活餌制成軟顆粒飼料進行馴化,此法三周即可完成馴化,成活率在50%以上。
④用活餌研漿浸泡干顆粒飼料,晾至半干后投喂。馴化時間約需2周,成活率可超過75%。
可以看出后面兩種方法進行馴化較好,馴化時間短,成活率高。在馴化過程中要注意將不吃人工餌料的魚苗挑出集中在一個池中,喂一段時間活餌,再進行馴十七轉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