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達氏鰉為肉食性兇猛魚類,具有個體大、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等特點,市場前景看好,越來越成為理想的養殖對象。但苗種培育技術并不成熟,苗種成活率不高,特別是仔稚魚階段。本文對達氏鰉仔稚魚培育做了研究,并取得了9427%的成活率。現將實驗報告如下,供養殖者參考。
一、材料和方法
1、實驗苗種:達氏鰉水花3萬尾。
2、苗種培育池:圓形玻璃鋼盆,數量為10個,一字排列,盆直徑為2m,深度為45cm,笛式供水,中央排水。
3、飼料:從仔魚開口到實驗結束全部采用人工配合飼料,飼料粒徑范圍02~1mm,其中02~06mm為仿生料,先浮后沉,微顆粒型,06~1mm為沉性顆粒飼料。
4、充氧設施:空氣壓縮機一臺,功率為160W。每盆放兩個充氣石。
5、培育方法:魚苗按生長情況大致可分水花、仔魚、后期仔魚、稚魚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結束要重新篩魚分盆飼養,每盆規格一致。實驗期平均水溫18℃。
①第一階段:水花暫養。從水花到開口階段,水位保持25cm,水流量為20L/min,放養密度為200尾/m2,該階段魚體生長靠卵黃,為內源性營養,不需投喂,該階段水溫為14~16℃。
②第二階段:仔魚開口階段。即從175cm培育至2cm。水花全長達175cm時,部分仔魚開口,長至2cm,全部開口。該階段為混合營養期,水位保持30cm,水流量仍為20L/min,投喂餌料粒徑為02~04mm,每天投喂12次,每次投喂時間30分鐘,投喂時,停止供水、供氧,魚吃完食后及時吸污,以免污染水質。該階段水溫為16~175℃,該階段也是苗種培育的關鍵階段。
③第三階段:仔魚全攝食階段。魚全長為2~3cm,水位保持35cm,水流量增至25L/min,飼料粒徑為04~06mm,每天投喂8次,每次投喂時間為40分鐘,水溫為175~195℃,密度1500尾/m2。
④第四階段:稚魚培育階段,魚全長3~5cm,水位保持40cm,水流量為30L/min,飼料粒徑為06~1mm,每天投喂8次,每次投喂時間為30分鐘,密度1000尾/m2。
6、魚病防治
①水霉病:魚長至3cm之前,水溫在18℃以下,用孔雀石綠全池潑灑,連潑兩天,濃度為03ppm。選篩魚操作要輕,以免擦傷魚體,防止水霉的滋生。
②細菌性疾病:魚全長達3~4cm時,用氟哌酸連潑兩天,濃度為2ppm,每次浸泡時間為3個小時,同時內服藥餌,每100kg魚拌土霉素15g,隔次投喂。
二、結果
實驗期從1999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共32天,其中投喂期20天,全長達5cm,體重達072g,成活率為9427%,開口率為9886%,餌料系數為091,投餌率為8%~12%。
三、討論
1、苗種培育期間,達氏鰉生長速度較快,幾乎是史氏鰉的15倍。除了遺傳因素外,還在于飼料的營養平衡,達氏鰉所需的動物蛋白高于史氏鱘。
2、魚苗在各階段,投喂次數和每次投喂時間不同,這與魚的生物學習性和消化系統發育有關。剛開口仔魚處在混合營養期,攝食量少,所以投喂時間短。根據生長情況,開口時間不一致,故要頻投,每天達12次,以免魚開口時吃不到飼料。魚全長達2cm,已完全開口,該階段魚要飽食。隨著魚體增長,消化系統逐漸發育完善,胃排空時間延長,在投喂時間和投喂次數及投喂量上都應有相應的變化。每天投喂次數減少到8次,但每次投喂量增加,投喂時間延長。
3、飼料的配制要符合魚的活動習性。前期仔魚上浮較多,特別是晚上,所以采用仿生料。此餌料先上浮,后漸漸下沉,隨著餌料下沉,仔魚也被逐漸馴化到池底攝食,這樣上層魚和下層魚都能吃到餌料,后期用沉性飼料即可。
4、保持適當水位,有利于魚的活動,同時可增加池中溶解氧。適宜的水流可使魚逆流鍛煉,增強魚體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