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病狀 病魚的皮膚上、鰭上和眼球等處出現許多小皰狀腫脹物。這些腫脹物有各個分散的,也有聚集成團或聯成片的嚴重患者密布于全身皮膚。囊腫細胞大小一般為0.1—0.5毫米,大者可達1毫米以上。除發生在魚體表外,鰓、咽喉、腸壁、腸系膜、肝、脾、卵巢等器官上也可能出現。
病原 病原是淋巴囊腫病毒(LymphocystiS virus),病毒粒子為正二十面體,直徑200—250納米。
臨診 根據外觀病狀進行診斷。
流行情況 淋巴囊腫病是發現最早的魚類病毒性疾病之一,目前已知有100多種養殖和自然水域中的魚類受其感染。發生在海水魚類的有鱸形目、鰈形目和鈍形目中的一些種類。我國養殖的鱸魚、真鯛、紅斑笛鯛、石斑魚、牙鲆、大菱鲆和東方純等都曾發現過。此病在10月至翌年5月,水溫10—25攝氏度時為流行的高峰期,在我國全年均可發生。網箱養殖的感染率可達60%以上,池塘為20%—27%。此病在2齡以上的魚,一般不引起死亡,但魚體較瘦,外表難看,失去商品價值;有的病魚囊腫可脫落自愈。對1齡的幼魚可引起死亡,發病后兩個月內死亡率可達30%。
防治方法 1、人工繁殖用親魚應嚴格檢疫,確保為無病毒感染的健康魚;不購買帶有淋巴囊腫病毒病癥的苗種魚進行養殖。2、對發病的養殖網箱或魚池實施隔離,撈除病魚并銷毀;潑灑消毒劑和投喂抗菌藥餌,防止繼發性感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