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摘要:試驗獲得初步成功:用50萬粒受精卵孵得34.8萬尾仔魚,經60日齡培育,獲全長20.5—48.5mm(平均全長26.5mm)的斜帶石斑魚魚苗0.4萬尾,育苗成活率達1.2%.試驗期間育苗池水溫、鹽度的變化范圍分別為27.3—30.5℃和31.5—32.0‰。試驗采用如下餌料系列:牡蠣擔輪幼蟲—輪蟲—鹵蟲無節幼體—鹵蟲無節幼體十冰凍橈足類、海水枝角類。試驗經歷了3個死亡高峰期,它們分別出現在育苗初期仔魚開口階段、稚魚期30—38日齡階段和進入幼魚期以后,本文討論分析了其成因.
魚旨科石斑魚屬魚類統稱為石斑魚,是我國最重要的海水網箱養殖高檔魚類,銷售市場穩定、價格昂貴.同時石斑魚也是人工繁殖與育苗技術難度最大的海產魚類之一,至今養殖種苗的供應仍依賴捕撈野生天然苗.石斑魚的人工繁殖嘗試始于20世紀60年代,自鵜川正雄等對赤點石斑魚的產卵習性及初期生活史進行了研究以后,日本各地便紛紛開展該種以及其它石斑魚的人工繁殖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后,東南亞國家、科威特及我國大陸、香港、臺灣也相繼開展石斑魚人工繁殖的研究,涉及的種類除赤點石斑魚外,還有青石斑魚、點帶石斑魚、巨石斑魚、鮭點石斑魚、云紋石斑魚、七帶石斑魚、鮭形石斑魚、褐點石斑魚、小齒石斑魚、條帶石斑魚、納蘇石斑魚、棕點石斑魚、鱸滑石斑魚等。另據張其永等2000年的統計,我國大陸已成功繁殖培育出幼魚魚苗的石斑魚種類有青石斑魚、赤點石斑魚、鮭點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4種。但實際上它仍離能夠較穩定地進行種苗批量生產的目標尚有相當的差距,例如,國內外研究最多的赤點石斑魚在我國大陸培育出的魚苗至今總共不過數萬尾.石斑魚人工繁殖與育苗的難度主要來自4個方面:(1)石斑魚雌雄同體、雌性先熟,然后性轉化。(2)受精卵質量差,孵化效果不a。(3)仔魚個體纖弱、口徑小,對開口餌料的要求嚴格。(4)稚、幼魚的自相殘殺習性。此外還有病害等問題。
斜帶石斑魚是石斑魚屬之一種。國外開展斜帶石斑魚人工育苗研究的主要是泰國和菲律賓,在我國臺灣省已可進行批量生產,但在我國大陸尚未見有人工育苗成功的報道.1998年夏廣東省大亞灣水產增養殖種苗培育中心收購網箱養殖的3—7齡斜帶石斑魚作為親魚,進行強化培育,至1999年6月親魚已能自然產卵。2001年7月15日廈門市水產研究所石斑魚人工育苗技術研究組從該中心購得斜帶石斑魚受精卵50萬粒,在本所前埔中試基地開展人工育苗技術研究,至9月14日培育出全長20.5—48.5mm的魚苗0.4萬尾,試驗獲得初步成功。目前幼魚養成試驗仍在進行。
1材料與方法
1.1 受精卵的來源、運輸與孵化
本次人工育苗試驗使用斜帶石斑魚受精卵50萬粒,是2001年7月14~15日夜間在大亞灣水產增養殖種苗培育中心室內水泥池中自然產的卵。15日上午車運至廣州再空運廈門,當天18:00時抵達廈門市水產研究所前埔中試基地。開袋時仔魚已大部出膜,即分入5個500dm3黑色玻璃鋼錐底水槽中繼續孵化.1.2仔、稚、幼魚的培育.
16日上午將初孵仔魚帶水移入室內水泥池中進行培育.該育苗試驗池規格為4.0m×2.5m×1.5m(實際使用水位最高至1.3m),共布設5個氣石進行輕微充氣,防止仔魚集群過度.上方天窗用遮陽網簾覆蓋,試驗期間池面光照強度被調控在500—2000lx之間.天然海水經過沙濾后供育苗試驗使用,水溫與鹽度均未予人為調控.育苗試驗池前5d只添水,第6天起換水,日換水量為:仔魚期約25%~35%,稚魚期約50%~65%,幼魚期約75%~100%;自第7天起至第26天止,每天往育苗池水中添加牟氏角毛藻液200~1500dm3.以牡蠣擔輪幼蟲為仔魚的開口餌料,仔、稚、幼魚培育的餌料系列為:牡蠣擔輪幼蟲—輪蟲—鹵蟲無節幼體—鹵蟲無節幼體十冰凍橈足類、海水枝角類(蒙古裸腹溞).輪蟲、蒙古裸腹溞系以單細胞藻類(小球藻、中肋骨條藻和牟氏角毛藻)與面包酵母為餌料在室內水泥池中培養獲得,鹵蟲無節幼體用INVE牌Selco強化營養.第13天起,每天吸池底1次并對吸出的死亡個體進行顯微鏡檢查同時隨機抽樣測量其全長.
2結果與討論
2.1 孵化率和育苗成活率
16日晨孵化結束后計數,共孵得仔魚34.8萬尾,受精卵的孵化率為69.6%.其中約有25%的仔魚嚴重畸形.仔、稚、幼魚培育試驗從7月16日開始,至9月14日60日齡時分苗移池計數,共培育獲得魚苗0.4萬尾,育苗成活率為1.2%.隨機抽樣測量魚苗30尾:其平均全長26.5mm,全長范圍為20.5—48.5mm.
2.2 育苗試驗期間池水溫、鹽度的變化
育苗試驗期間池水溫、鹽度的自然變化范圍分別為27.3—30.5℃和31.5—32.0(每天08:00和14:002次測量的平均值)。試驗結果表明,在這樣的水溫、鹽度條件下,斜帶石斑魚仔、稚、幼魚的生長發育正常.
2.3 仔、稚、幼魚培育的餌料及其投喂量
據觀察,在28.5℃水溫下斜帶石斑魚仔魚孵化后約45h(以7月15日18:00為孵化基準時間)即開口攝食.仔魚開口攝食有兩個明顯特征:(1)仔魚由原來的只能作垂直方向游動變為水平游泳姿勢,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明顯的張口捕食動作.(2)肉眼觀察可見仔魚的眼睛和腹部出現明顯的黑色素.本次育苗試驗以牡蠣擔輪幼蟲為仔魚的開口餌料,孵化后48h開始投喂,效果良好.
本次試驗仔、稚、幼魚培育的餌料系列組成及其投喂量見表2.3—8日齡以牡蠣擔輪幼蟲為主,投喂量為每天(5~10)×10 8個,其中6~8日齡還投喂少量輪蟲.9~18日齡以輪蟲為主,投喂量為每天(0.5~1.5)×10 8個,其中17~18日齡還投喂少量鹵蟲無節幼體.19~38日齡以鹵蟲無節幼體為主,投喂量為每天(1050~1470)×l0 4個,其中30~34日齡還投喂少量蒙古裸腹溞.39~60日齡以冰凍橈足類為主,投喂量為每天220~300g,同時搭配投喂鹵蟲無節幼體(420—560)×10 4個.這個餌料系列的優點是主要餌料獲得較為容易,適合大規模生產采用.缺點是鹵蟲無節幼體體內缺乏n—3系列HUFA(DHA和EPA).海洋魚類的仔、稚魚需要3種必需脂肪酸(即DHA、EPA和AA),而且與其成魚相比,仔、稚魚需要更多的n—3系列HUFA方能滿足本身生長發育與生存的營養需求.一般海洋魚類身體組織中DHA和EPA的含量比AA高.作為仔、稚魚的必需脂肪酸。DHA比EPA更重要,EPA含量過高會引起磷脂結構組成的不平衡,影響仔、稚魚的正常生長,AA的含量雖然低,但也有促進魚類生長的作用.根據真鯛、大黃魚等其它海水魚類人工育苗生產的經驗,長期單獨投喂鹵蟲無節幼體易使稚魚罹患n—3系列HUFA缺乏癥.同時也有報道認為,仔、稚魚攝取經各種魚油強化的鹵蟲無節幼體過多會產生另一方面的問題:餌料中HUFA含量太高使仔、稚魚后腸的消化能力和蛋白質吸收超負荷,從而導致低成效的仔、稚魚培育結果.故許多研究者在進行石斑魚人工育苗時都盡量避免使用鹵蟲無節幼體作為稚魚的餌料,因此采用上述餌料系列進行石斑魚人工育苗生產,鹵蟲無節幼體須嚴格按要求進行營養強化,而且鹵蟲無節幼體的單獨投喂期要盡量縮短,最好在投喂鹵蟲無節幼體的同時搭配一定數量的輪蟲、橈足類或海水枝角類,以彌補鹵蟲無節幼體的營養缺陷.但在本次試驗過程中,由于輪蟲培養意外失敗,致使輪蟲投喂期提前結束,后期輪蟲投喂數量未增反減.同時由于橈足類的供應未能按計劃及時跟上,致使19—38日齡階段稚魚幾乎完全依靠鹵蟲無節幼體單獨飼喂,因而影響了上述餌料系列整體效能的發揮.橈足類是海洋魚類仔、稚魚的優良生物餌料,富含n—3系列HUFA.據介紹,仔、稚魚投喂橈足類可以比投喂經Superselco強化的鹵蟲無節幼體產生更高百分比的DHA和AA以及較低百分比的EPA,因此如果條件許可,能以橈足類完全取代鹵蟲無節幼體來飼喂石斑魚的仔、稚魚無疑會更有利 于育苗成活率的提高.
2.4 仔、稚、幼魚死亡現象的觀察分析
在海水魚類人工育苗過程中往往有一個或幾個死亡率很高的階段,稱作危險期.危險期的形成與仔、稚魚生長發育的階段性有關,降低危險期的死亡率是提高育苗成活率的關鍵所在.本次斜帶石斑魚人工育苗試驗經歷了3個死亡高峰期,但與陳國華等2001年對點帶石斑魚的報道有所不同.第一個死亡高峰出現在育苗初期仔魚開口階段.在石斑魚人工育苗中,仔魚開口階段死亡率高是普遍現象.研究資料顯示:孵化7d,石斑魚仔魚的培育成活率一般不超過10%,有些種類則更低,全軍覆沒的情形也時常遇到.有分析認為這可能與餌料中缺乏某種仔魚所必需的生理生化活性物質,使仔魚難以完成由內源性營養到外源性營養的過渡有關.石斑魚初孵仔魚身體纖弱、體長范圍在1.35—2.23mm之間,開口口徑小,可供選擇的餌料種類十分有限,因此石斑魚仔魚的開口問題是國內外都沒有很好解決的難點問題.據報道,泰國產超小型(ss型)輪蟲抱卵個體的被甲長150—160um,引進到日本后被用作為赤點石斑魚的開口餌料,效果甚佳,但在我國大陸ss型輪蟲尚未大量培養.目前各國普遍采用的是以牡蠣、江珧等雙殼類受精卵及其擔輪幼蟲作為石斑魚仔魚的開口餌料.本次斜帶石斑魚的人工育苗試驗亦是采用牡蠣擔輪幼蟲作仔魚的開口餌料,連續投喂6d,餌料效果良好.統計數據顯示,本次育苗試驗仔魚孵化9d的培育成活率為10.0%,即在第一個死亡高峰期間仔魚損失90%.本次育苗試驗的第二個死亡高峰出現在稚魚期,30—38日齡階段.統計數據顯示,此期間稚魚死亡率高達57.0%.對死亡個體進行顯微鏡檢查,未發現病原體或可疑為病原體者,死亡稚魚體表完好無病灶,少數稚魚外觀通體呈桃紅色.測量死亡稚魚的全長,發現其大多數在7.5—8.5mm范圍內,腹部均已長有鱗片.稚魚大量死亡的原因,初步研判與本次試驗餌料供應方面存在的問題有一定關系:主要是單獨投喂鹵蟲無節幼體的時間過長,餌料的脂肪酸(特別是上述3種必需脂肪酸)組成不合理,致使稚魚營養失衡,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危險期稚魚的死亡.相信餌料系列組成進一步優化以后,特別是橈足類的穩定供應問題解決以后,稚魚的死亡率就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本次人工育苗試驗的第三個死亡高峰出現在進人幼魚期以后,大約從44日齡開始.統計數據顯示,在本次人工育苗試驗的最后2周時間內,魚苗損失率高達52.7%.其原因是幼魚自相殘殺,所以及時按不同規格分苗疏養是提高幼魚培育成活率的重要手段.幼魚自相殘殺是其習性,很難改變.但根據其它海水魚的育苗經驗,如果有條件讓育苗水體經常保持有一定數量的鹵蟲成體、搖蚊幼蟲等活餌料,使幼魚隨時可以捕食到個體足夠大的活體餌料,幼魚的自相殘殺現象會相對減少一些.總之,如何盡量降低幼魚自相殘殺造成的損失是今后石斑魚人工育苗需要著力研究解決的問題.
2.5關于育苗病敵害的防治
在本次育苗試驗過程中,未發現有可疑為由于病原體(病毒、細菌、真菌或寄生蟲)感染或侵入而引發的較為嚴重的病害。但為抑制池底寡毛類幼蟲和絲狀藻類(種屬不詳)等的進一步繁殖,8月22日育苗池潑灑了1次“百蟲殺”,8月23日潑灑了1次“天使藍”(兩種藥物均為北大化學實驗廠出品),含量分別為0.6×10 -6(V/V)和0.5×10 -6(V/V),處理效果甚佳.除此之外,試驗期間未再使用任何抗生素或其它藥物.據報道,石斑魚育苗期最為嚴重的病害是病毒性神經壞死癥,該病死亡率極高,目前尚未有效的防治方法,國內也未有研究報道。1990年以后,正是由于該病毒病的流行使得日本的赤點石斑魚種苗生產技術開發研究遭到重創,陷入困境。石斑魚育苗期的另一種較常見的疾患是所謂的“受激猝死”,即原本正常游泳的稚魚受到某種物理刺激(如取樣、吸底操作等)后,瞬間口與鰓蓋大張,身體僵化,終而死亡.有此種癥狀的稚魚在本次育苗試驗過程中曾被觀察到多次研究發現,稚魚單純投喂鹵蟲無節幼體時此病多見,改投喂配合飼料后,情況即可好轉,故判斷為營養失衡所致.這也是我們認為本次育苗試驗第二個死亡高峰期的形成與單獨投喂鹵蟲無節幼體時間過長相關聯的一個重要依據.另外據介紹,在石斑魚育苗期還時常出現一些原因不明的死亡.總之,關于石斑魚(包括斜帶石斑魚)育苗期病敵害的研究目前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今后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