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病狀) 病魚皮膚褪色,鰓蓋出血,鰭腐爛等。有的病魚在體表形成潰瘍和癤瘡)。解剖病魚,消化道內充滿淡黃色黏液。肝臟淡黃色或暗紅色,幽門垂出血。在低水溫期的病魚腹腔內往往有積水。
(病原) 病原為假單胞菌屬Pseudomons$sp.)中的一些種類。短桿狀,大小為0.3—1.0微米X 1.0—4.5微米,極端有1-6根鞭毛,運動活潑,革蘭氏染色陰性。生長發育溫度為7—32℃,最適為23—27攝氏度;鹽度為0-65,最適為15—25;pH為5.5—8.5。
(臨診) 根據病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確診應分離、培養和鑒定病原菌。
(流行情況) 日本養殖的魚、真鯛首先報道過此病。我國養殖的真鯛、牙鲆、鱸魚等出現過此病癥。據有關資料,假單胞菌病的流行范圍很廣,世界各地的海、淡水魚類都可發生。放養密度過大,水質不良等可誘發疾病發生。從幼魚到大魚都可被感染。流行季節不明顯,但魚以初夏到秋季較多發生,鯛科魚類則在冬季發病較多。
(預防) 同弧菌病(1)—(4)。
(治療) 四環素族抗菌素或氯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以及噁喹酸、萘啶酸等對本病均有效。用藥量為每千克魚體每日20—50毫克,制成藥物餌料,連續投喂7-10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