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鮸狀黃姑魚雖然抗病能力較強,但在人工條件下也會發生疾病,現介紹如下:
1.細菌性爛鰓病
病原:桿狀細菌
癥狀:病魚體色發黑,游動緩慢,外界刺激反應遲鈍,食欲減退,魚體消瘦。捕起病魚觀察,可見病魚鰓蓋內表皮膚充血發炎,鰓絲粘液增多、腫脹,部分呈淡紅色,淤血處呈紫紅色,并可見小出血點。鰓粘液呈淡黃色。
流行情況:池水溫達到25-30℃時,易發生此病。
防治措施:進入高溫季節,每15天用10-20Kg生石灰全池遍灑,應在晴天上午進行。
2.豎鱗病
病原:水型點狀假單胞菌。
癥狀: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魚體發黑,受傷魚鱗片豎起,鱗下積有半透明液體,嚴重時鱗片脫落;病魚的鰭基部充血,腹部膨大,腹腔內有積水,有的內臟器官有不同程度的病變。 防治辦法:在運輸過程中盡量防止魚體受外傷,或者運輸魚苗時,放入1-2ppm呋喃西林。
3.細菌性腸炎病
病原:腸型點狀氣單胞菌
癥狀: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體色發黑,食欲差或不攝食。發病早期腸壁局部發炎,腸腔沒有食物,腸內粘液多。發病后期腸壁呈紅色,腸內沒食物,只有淡黃色的粘液,肛門紅腫,有黃色粘液從肛門流出。
流行情況:水溫在18-30.5℃時流行,此病常和細菌性爛鰓病并發。
防治辦法:要嚴把餌料關,已變質的餌料絕對不能投喂,控制適宜的投餌量,防止魚類暴食。在每100kg餌料中加呋喃噻唑3-5g,或加氟派酸5-7g拌和投喂,上午、下午各一次,連喂3-6天。
4.氣泡病
病因:水體中某種氣體過飽和或因病魚鰭受傷不能在水中保持平衡而浮到水面接觸空氣后引起的。
癥狀:在水面上做無定向的轉動,體內有氣泡鼓起,太陽曬后體表發紅,略有出血,不久死亡。
流行情況:一般發生在1.5cm以下的幼魚,發病死亡率高。 防治辦法:防止魚體運動器官受傷;不投喂變質的餌料;或在餌料中拌和1%的酵母片投喂。
5.鰓蓋骨發育不全癥
病因:尚不清楚
癥狀:鰓蓋骨發育不全。
防治措施:尚有待進一步研究,根據我們這兩年的育苗經驗,可能是受傷或營養不良所引起的,因此,在育苗階段,要特別注意避免造成幼魚外傷,餌料營養成份要全面,餌料品種要多樣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