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漁業生產中,引起水產經濟動物發病的原因很多,單純檢查患病動物機體不一定能查出真正的病因,還必須結合現場調查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發病情況調查
1、現場觀察水產經濟動物出現的各種異常現象。水產經濟動物發病時,不僅在體表、體內出現各種癥狀,還會有離群獨游、攝食量急劇下降等現象出現。水產經濟動物發病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型患病動物整體看起來外觀和體質與正常動物差別不大,僅病變部位稍有變化,死亡率急劇上升;慢性型患病動物則往往會出現體質消瘦、活動緩慢、體色發黑、離群獨游的現象,死亡率緩慢上升。如當魚虱侵襲時,魚的體色等變化不大,但常上跳下竄,陣性狂游;當鰱碘泡蟲侵襲白鰱時,鰱魚尾部上翹,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亂竄打圈子。因農藥或工業污水排放而造成魚類中毒時,魚會出現跳躍和沖撞現象,一般在較短時間內就轉入麻痹狀態甚至死亡。因此,及時到現場觀察魚的活動情況對于魚病的及時診斷和處理具有重要意義。
2、調查發病情況。要調查清楚什么時候開始發病;在一個魚池中是否只有一種魚發病,還是幾種魚同時發病;發病魚在行動上有何異常表現;發病魚死亡情況;曾經采取的治療方法等。如養殖動物生長、攝食正常,但天氣不悶熱,晚上也不浮頭,但一夜之間全池魚或大部分魚死亡,應首先懷疑為中毒;天氣悶熱,魚塘中養殖魚類黎明前開始浮頭,清晨大量死亡,可初診為泛池;下塘后10—15天的青魚、草魚魚苗成群結隊繞池邊狂游,可初診為跑馬病或車輪蟲病。
水質與環境調查
包括了解水源中有無污染源、養殖池及池水的消毒情況、水溫的變化情況、水質情況、魚池周圍農田施藥情況、魚池底質情況、是否漏水、魚池的大小及深魚池中是否有作為某種魚類寄生蟲的中間寄主、周圍是否有作為某種魚類寄生蟲的終末寄主等。
各種病原體都有其繁殖生長的最適溫度范圍,一般在平均水溫25℃左右時,毒力顯著增強;水溫25—30℃時,病毒和細菌感染性最強,易形成細菌病、病毒病的流行高峰;水溫降到20℃以下時,則毒力減弱,病情也相應減弱或停止。小瓜蟲生長和繁殖水溫一般在15—25℃,當水溫低于10℃或高于26℃時,則停止發育。斜管蟲在水溫12—18℃時大量繁殖。
觀察水的顏色,可以大致了解水質情況。如水呈褐色說明腐殖質較多;水中含鈣質多時呈天藍色;呈銅綠色說明微囊藻大量繁殖;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水中的溶解氧、pH值、硫化物、氯化物等與魚病流行的關系極為密切,現場調查時可用水質快速檢測盒等儀器進行檢測。如目前網箱養殖魚類在寒冷的冬季常大批死亡,多數是因水溫高于氣溫,底層水溫高于表層水溫,水體上下對流造成魚類缺氧所致,一般現場測定水中溶氧可基本確診。如測出水源中重金屬離子、硫化氫等超標,則估計引起水產經濟動物中毒死亡的可能性較大;如測出水中氯化物含量高、硬度大,則估計小三毛金藻的大量繁殖對造成魚類中毒死亡的可能性較大。有機質多而水質發臭,則容易引起鰓霉病的流行;酸性水則常引起嗜酸卵甲藻病的暴發;養殖池不進行徹底消毒,流行過的魚病還會發生;魚池漏水,魚苗易患跑馬病;雙穴吸蟲病流行地區的魚池中一定有第一中間寄主錐實螺,周圍有終未寄主紅嘴鷗。特別是對一些急劇大量死魚的現象,若確診為中毒死亡,應迅速了解施藥的種類或污水中的主要致死化學成分,并采取應急措施,予以補救。如農藥五氯酚鈉引起塘魚中毒死亡時,可將中毒的魚及時轉入未被污染的魚池,或全池遍灑生石灰,使池水呈30—37ppm的濃度,可使中毒程度得到緩解。
飼養管理調查
主要調查清楚以前的清塘方法,養殖水產經濟動物的種類、來源、密度,魚放養前是否經過消毒及用何種藥物消毒,投喂飼料的種類、數量和質量,施肥的種類和數量等。如魚池未用藥物進行徹底清塘,那么去年發生過的魚病,今年就很可能再度暴發;投喂酸敗飼料和腐爛變質飼料,魚就較易患腸炎病、食物中毒或瘦背病而死亡;放養密度過大,養殖動物一方面因攝食不足、生長不良而導致抗病力降低,另一方面因個體間接觸機會增加,有助于疾病的傳播和暴發;在池中直接漚肥,施肥量過大,投餌量過多等,易使池水惡化,形成缺氧,影響魚的生長,同時給病原體和水蜈蚣等敵害生物創造了生長條件,引起大批魚死亡;水質過瘦,餌料生物缺乏,又容易引發跑馬病、萎癟病;拉網等操作造成魚體損傷,容易引發白皮病和膚霉病;魚從外地運來,且未對魚進行抽樣檢查及魚體消毒,就很有可能把外地的流行病帶入本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