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黃鱔的人工繁殖并不困難,目前上海、湖北、江蘇等地均已人工繁殖成功,但若進行大規模生產或工廠化生產,在技術上還需不斷探索和完善。
(一)黃鱔的繁殖生物學特性人工繁殖黃鱔,必須了解黃鱔的繁殖特性,尤其要了解黃鱔獨特的性逆轉現象。
1.黃鱔的性逆轉現象和雌雄外形特征。
黃鱔不像多數脊椎動物那樣終生屬于一個性別,而是前半生為雌性,后半生為雄性,其中間轉變階段叫雌雄間體,這種由雌到雄的轉變叫性逆轉現象。在達到性成熟的黃鱔群體中,較小的個體是雌性,較大的個體主要是雄性,兩者間的個體被稱為雌雄間體,而這種呈雌雄間體的性腺組織實際上是一個動態過程,在這個生理變化過程中,有功能的雌性轉變為有功能的雄性。黃鱔的幼體性腺逐步從原始生殖母細胞到分化成卵母細胞,黃鱔從幼體進入成體,性腺發育成典型的具有卵母細胞和卵細胞的卵巢,以后又逐漸發展到變成成熟卵,這就決定第一次進入性腺發育成熟的個體都是雌鱔。雌鱔產卵后,可以明顯地發現性腺中的卵巢部分開始退化,起源于細胞索中的精巢組織開始發生,并逐步分枝和增大,即性腺向著雄性化方向發展,這一階段的黃鱔即處于雌雄間體狀態。這以后卵巢完全退化消失,而精巢組織充分發育,并產生發育良好的精原細胞,直到形成成熟的精子,這時的黃鱔個體已轉化為典型的雄性。四川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趙云芳、柯薰陶觀察了市購黃鱔親魚2000條,詳細研究了自然生長的黃鱔的性腺發育變化,得到一些新認識:黃鱔性腺是一根管狀器官,位于腹腔右側。開始均為雌性,其發生發展、性逆轉過程如下:
(1)雌性時期:
卵巢外有一層結締組織形成的被膜,膜內為卵巢腔,充滿形狀各異、大小懸殊、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母細胞,卵徑0.08~3.7毫米。 I期:卵巢白色,透明細長。肉眼看不見卵粒。解剖鏡下可見透明細小的卵母細胞,核大,胞質少,卵徑0.08~0.12毫米。體長5.9厘米、體重0.4克的仔鱔,解剖后可找到細小而透明的卵巢;體長8.2厘米的幼鱔卵巢內充滿細小而透明的卵母細胞。 II期:此期的卵巢比I期稍粗,卵巢呈白色、透明。肉眼看不見卵粒,解剖鏡下可見卵巢內充滿透明細小的卵母細胞,卵徑為0.13~0.17毫米,全長15厘米以下幼鱔的卵巢多為II期。 III期:卵巢已由白色透明轉變為淡黃色、肉眼可見卵巢內有很多細小的卵粒解剖鏡下可清晰地看到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卵母細胞。細胞內已沉積較多的卵黃顆粒。卵徑為0.15~2.2毫米。同時,卵巢內存在著少數I、II期的卵母細胞,一般處在III期性腺的幼鱔全長為15~26厘米。 IV期:卵巢明顯粗大,卵母細胞亦明顯增大,卵粒大小較一致,顏色也由淡黃色變為橘黃色。解剖鏡下可見卵顆粒充滿整個卵母細胞,核也逐漸邊移。卵徑2.2~3.4毫米,此期的黃鱔全長10~30厘米,極少數可達40厘米以上。發育到IV期末的卵巢長占鱔體長的44.6~59.2%,平均為53.2%(從生殖孔到頭部為止)。 V期:卵巢粗大,內充滿了橘黃色的卵粒,呈圓球形。卵徑3.3~3.7毫米。卵母細胞內充滿了排列致密的卵黃球,細胞核邊移到卵的一端,卵在卵巢內已成游離狀。
(2)雌雄間體階段:
多數黃鱔在2齡后,全長24.5~37厘米時開始轉入這一時期,個別全長可達45厘米以上,此階段性腺被膜加厚,卵巢逐漸退化,精巢逐漸形成。間體初傾向于雌性,后期傾向于雄性。顯微鏡下可見少數殘留的細小卵粒,這些小卵粒不會再發育成熟,而是逐漸退化吸收,以及分解成橘黃色的絮狀物,同時也可看到剛形成不完整的曲精小管。
(3)雄性階段:
多數黃鱔在3齡以上為雄鱔,也有2齡就逆變為雄鱔的。未成熟的精巢細長、灰白色,表面分布有色素斑點。顯微鏡下可見曲精小管及不活動的精子,性成熟的精巢較原先粗大,表面分布有形狀不一的黑色素斑紋,顯微鏡下可見數量多而小的活動精子。綜合國內外學者對黃鱔性逆轉的調查研究,可以概述如下:體長200毫米以下的成體黃鱔均為雌性;體長220毫米左右的成體開始性逆轉;體長360~380毫米時,雌雄個體數幾乎相等;380毫米以上時,雄性占多數;530毫米以上時,則全部是雄性。近期根據江蘇省寶應縣子英河特種水產站在當地的調查,對上述結論有一些新的修正。該站在當地湖蕩、池塘中捕獲的黃鱔,體長達600~650毫米時,仍發現有雌性個體,且能正常產卵孵化,這說明性逆轉也受環境條件的影響,很可能在生物餌料豐富的狀況下,黃鱔的生長加速,在同樣的生長期卻出現了超乎尋常的體長。
2.繁殖習性
(1)繁殖季節及環境條件:
黃鱔每年只繁殖1次,而且產卵周期較長。在四川宜賓地區,一般每年5~8月是黃鱔的繁殖季節,繁殖盛期在6~7月,而且隨氣溫的高低而波動,可以提前也可推遲。繁殖季節到來之前,親鱔先打洞,稱為繁殖洞,繁殖洞與居住洞有區別:繁殖洞一般在田埂邊,洞口通常開于田埂的隱蔽處,洞口下緣2/3浸于水中,繁殖洞分前洞和后洞,前洞產卵,后洞較細長,洞口進去約10厘米處比較寬廣,洞的上下距離約5厘米,左右距離約10厘米。
(2)性比與配偶構成:
根據四川地區全年解剖的黃鱔看,黃鱔生殖群體在整個生殖時期是雌多于雄。7月份之前雌鱔占多數,其中2月份雌鱔最多占91.3%,8月份雌鱔逐漸減少到38.3%,雌雄比例0.6:1,因為8月份之后多數雌鱔產過卵后性腺逐漸逆轉,9~12月雌雄鱔約各占50%。自然界中黃鱔的繁殖,多數是屬于子代與親代的配對,也不排除與前兩代雄鱔配對的可能性,但在沒有雄黃鱔存在的情況下,同批黃鱔中就會有少部分雌鱔先逆轉為雄鱔后,再與同批雌鱔繁殖后代,這是黃鱔有別于其他魚類的特殊之處。
(3)產卵與孵化:
性成熟的雌鱔腹部膨大,體橘紅色(個別呈灰黃色),并有一條紅色橫線。產卵前,雌雄親鱔吐泡沫筑巢,然后將卵產于洞頂部掉下的草根上面,受精卵和泡沫一起漂浮在洞內。受精卵黃或橘黃色,半透明,卵徑(吸水后)一般為2~4毫米。雄親鱔有護卵的習性,一般要守護到鱔苗的卵黃囊消失為止。這時即使雄鱔受到驚動也不會遠離,而雌親鱔一般產過卵后就離開繁殖洞(有的學者經觀察認定雌鱔也參加護卵、護仔)。親鱔吐泡沫作巢估計有兩個作用,一是使受精卵不易被敵害發覺,一是使受精卵托浮于水面,而水面則一般溶氧高、水溫高(鱔卵孵化的適宜水溫為21~28℃),這就有利于提高孵化率。黃鱔卵從受精到孵出仔鱔一般在30℃左右(28~38℃)水溫中需要5~7天,長者達9~11天,并要求水溫穩定,自然界中黃鱔的受精率和孵化率為95~100%。黃鱔的胚胎發育與一般淡水魚類,特別與鯉科魚類有所不同,其特點表現在:
其一,卵徑大,卵黃多,胚胎發育時間長,仔魚出膜時個體大,對環境的耐受能力強。在室內玻璃缸里的仔魚不投食能活兩個月之久,只是魚體極度消瘦。
其二,同一條親鱔產的同一批卵,在相同條件下孵化,仔魚出膜時間也不一致,相差48小時左右。
其三,神經板出現在原腸早期動物極細胞下包至卵的1/3~1/2時,與鱒魚類似而與鯉科魚類明顯不同。其四,胸鰭在胚胎期形成并不斷扇動,出膜后逐漸退化消失。從黃鱔的系統演化過程所見,說明黃鱔的祖先是有胸鰭的,因長期適應穴居生活,胸鰭才逐漸退化消失。
(二)人工繁殖技術黃鱔的人工繁殖方法基本上與其他家魚相同,但由于懷卵量不大(200~600粒/尾),所以需要的親魚數量較多。選擇和培育親魚時,要選個體長度不同的,以保證雌雄比例協調。黃鱔繁殖的主要技術要點:
1.親鱔的選擇親鱔來源可由親鱔培育池獲得,或從市場選購,只要親鱔選擇得好,人工繁殖均能獲得成功。雌鱔選擇體長30厘米左右、體重150~250克的為好。成熟雌鱔腹部膨大呈紡錘形,個體較小的成熟雌鱔,腹部有一明顯的透明帶,體外可見卵粒輪廓,用手觸摸腹部可感到柔軟而有彈性,生殖孔紅腫。雄鱔以選體重200~500克的為好。雄鱔腹部較小,腹面有血絲狀斑紋,生殖孔紅腫。用手擠壓腹部,能擠出少量透明狀精液。在高倍顯微鏡下可見活動的精子。
2.催產和催產劑可采用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鯉魚垂體(PG)催產。其中一次注射LRH-A效果較好。注射劑量視親魚大小而定,15—50克的雌鱔,每尾注射LRH-A5~10微克,50~250克的雌鱔,每尾注射10~30微克。將選好的親鱔用干毛巾或紗布包好,防止滑動,然后在胸腔注射,注射深度不超過0.5厘米,注射LRH-A量不超過1毫升。雌鱔注射24小時后,再給雄鱔注射,每尾注射LRH-A10~20微克。注射后的親鱔放在水族箱或網箱中暫養。箱中水不宜過深,一般20~30厘米即可,每天換水1次。水溫在25℃以下時,注射40小時后每隔3小時檢查1次同批注射的親魚,效應時間往往不一致,故應檢查到注射后75小時左右。檢查的方法是,捉住親鱔,用手觸摸其腹部,并由前向后移動,如感到鱔卵已經游離,則表明開始排卵,應立即進行人工授精。
3.人工授精將開始排卵的雌鱔取出,一手墊干毛巾握住前部,另一手由前向后擠壓腹部,部分親鱔即可順利擠出卵,但多數親鱔會出現泄殖腔堵塞現象,此時可用小剪刀在泄殖腔處向里剪開0.5~1厘米,然后再將卵擠出,連續3~5次,擠空為止。放卵容器可用玻璃缸或瓷盆,將卵擠入容器后,立即把雄鱔殺死,取出精巢,取一小部分放在400倍以上的顯微鏡下觀察,如精子活動正常,即可用剪刀把精巢剪碎,放入擠出的卵中,充分攪拌(人工授精時的雌雄配比,視卵量而定,一般為3~5:1),然后加入任氏溶液200毫升,放置5分鐘,再加清水洗去精巢碎片和血污,放入孵化器中靜水孵化。
4.人工孵化孵化器可根據產卵數量選用玻璃缸、瓷盆、水族箱、小型網箱等,只要管理得當,均能孵出鱔苗。鱔卵比重大于水,在自然繁殖的情況下,鱔卵靠親鱔吐出的泡沫浮于水面孵化出苗,人工繁殖時,無法得到這種漂浮鱔卵的泡沫,鱔卵會沉入水底。因此,水不宜太深,一般控制在10厘米左右。人工繁殖受精率較低,未受精卵崩解后很易惡化水質,應及時清除。在封閉型容器中孵化時,要注意經常換水,換水時水溫差不要超過5℃。鱔卵孵化時,胚胎發育的不同階段耗氧量不同。在水溫24℃條件下測定每100粒鱔卵每小時的耗氧量,細胞分裂期為0.29毫克,囊胚期為0.46毫克,原腸期為0.53毫克。胚胎發育過程中,越向后期,耗氧量越大,因此,在缸、盆中靜水孵化時,要增加換水次數。
5.黃鱔卵成熟度及受精情況的鑒別剛產出的鱔卵呈淡黃色和橘紅色,比重大于水,無粘性。卵吸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