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墑溝式稻男養魚技術是墑稻溝魚式稻田養魚技術的簡稱。該技術是結合水稻條栽管理技術發展形成的稻田養魚新形式,具有結構簡單、易操作、稻魚產量高等特點,是保山地區目前主要推廣的稻田養魚新技術之一。
一、墑溝式養魚稻田條件
(一)田塊自然條件
1、水質條件:充足的水源,能排能灌,稻田保水力強,天旱不涸,大雨不淹,水質清新無污染。
2、土壤條件:土質肥沃,PH值呈中性或微堿性的壤土或粘土,要求高度熟化,高肥力。
(二)田塊人工設施
1、加高加固田埂。要求埂高60厘米,頂寬30厘米,捶打結實,無漏洞。
2、開設墑溝和魚溜。墑面有兩種規格,一種是大墑,大墑墑寬2.2米,墑面上水稻按八帶十六行或六帶十八行進行條栽。墑旁有墑溝,墑溝寬0.5-2.0米,深0.8米。
墑長每10-15米開設一條橫墑溝,規格同上。在縱墑溝與橫墑溝交叉處開設魚溜。要求每個魚溜容水2立方米以上,溜深1米左右。開挖墑溝和魚溜的具體要求如下:
(1)開挖時間 可根據各地耕作習慣和勞動力安排靈活掌握。一般在栽秧前,結合整田進行開挖。永久性墑溝、魚溜全年可挖。
(2)開挖面積 原則是在水稻不減產的前提下,盡量擴大墑溝和魚溜的體積,以利養魚高產。畝產鮮魚50千克以上者,溝溜面積占稻田總面積10%-15%較適宜。
(3)開挖形式 大溝大溜式、小溝小溜式、大小兼容式、中溝中溜式、特大溜式,臨過墑溝距田埂50厘米左右,一方面防偷盜,另一方面防逃魚,還可發揮邊行優勢,增加稻谷產量。
3、設置進出水口攔魚柵。
(1)設置方法 進出水口對角設置,確保田水均勻流動,無死角。
(2)攔魚柵種類 竹柵、金屬篩、硬塑料篩和木閘、竹筒等。
(3)安裝 將70×50平方厘米的攔魚柵,做成“⌒”、“∧”、“∩”形,凸面正對水流安裝。下部埋入泥土10-20厘米,上部高出田埂10-20厘米,防止魚從攔柵下部逃走或上部跳出。攔魚柵孔目大小,視養殖魚類大小而定。在水體不穩定的地方還要增設安全出水口。安全出水口攔魚柵設置同上,水平線比正常出水口高10-15cm。
二、墑溝式稻田稻魚種養技術
(一)水稻品種的選擇:要求被選稻種基葉粗大、耐肥、抗倒狀、抗病蟲害、高產。
(二)主要養殖魚類及方式:
1、選擇魚類;鯉魚、鯽魚、羅非魚、草魚、胡子鯰、泥鰍、花鰱、白鰱、蝦、蟹。
2、養殖方式:(1)混養(2)單養:如草魚、鯉魚魚種培育,胡子鯰養殖。
(三)水稻基本苗和魚種放養量:
1、水稻基本苗:要求一般品種水稻苗15-18萬株,雜交稻苗5-10萬株。
2、魚種放養量:依據不同的規格選擇以下不同的放養量。
(1)一般畝放夏花2000尾;
(2)一般畝放大規格魚(蝦、蟹)種10千克。
(3)一般畝放烏仔2-4萬尾;
(4)一般畝放胡子鯰夏花20000尾或胡子鯰大規格魚種75-100千克。
(四)墑溝式稻田養魚管理
1、清淤 分三次清理墑溝和魚溜中的淤泥:第一次是放魚前,人工清除因栽秧等原因在溝溜中積留的淤泥;第二次是放魚后20天,這階段魚的活動強烈,生長旺盛,田泥可逆性強,易在溝溜中集留,應及時清除;第三次是收魚前的小清理,旨在方便捕魚。
2、放魚時間及注意事項:
(1)放魚時間:一般栽秧后3-7天放魚,也可在犁耙田結束溝溜開設完畢后,先放魚,再栽秧。養魚田塊不需要化學除草。
(2)放魚注意事項:運魚水溫與稻田水溫差不能大于3℃才可放養,否則,要經調溫處理;不放退化魚,不放帶病魚,不放大規格草魚;先消毒后放魚;放魚宜“早”。
3、田水管理:栽秧后20天內,平均水深4厘米以上即可,讓水稻淺水分蘗。20天后,水深加至7厘米以上,控制無效分蘗,促進魚類生長。水稻在拔節孕穗期,水深可加至10厘米以上。
4、日常管理
(1)巡田 主要檢查進出口設施及田埂的完好性:檢查魚類吃食情況、魚病情況、敵害情況;檢查水稻生長與病害情況、施肥情況;檢查稻田水質、水溫、水源情況。
(2)做好四防工作 防病:水稻和魚類病害要做到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病用藥要研究好品種、用量、方法。防逃:雨天,特別夜晚下雨應注意防逃工作。防盜:大田稻禾封行后,魚體長大,極易被盜,應特別加強防管。防敵害:特別是放魚初期,應注意青蛙、水蛇、鷺鷥、老鼠、水蜈蚣的危害。
(3)投飼與施肥 投飼:魚溜為食場,實行定點、定時、定質、定量投喂,一日二次,即上午9:00-10:00,下午3:00-4:00,日投量為魚體重5%左右。每隔10-15天施放人畜糞或混合堆肥一次,用量可依具體種植水稻品種的抗肥能力來決定。化肥做基肥施用之后,一般不再施化肥。
(4)打藥、捕撈與工作日記
①打藥:應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廣譜性農藥。如井崗霉素、多菌靈、殺蟲脒、殺蟲雙、葉蟬散、稻瘟凈、三環唑、枯葉凈、春雷霉素等。方法上采取分段打藥。
②捕撈:捕撈前清理魚溝魚溜:捕撈中確保魚體不受損傷;捕后及時轉養、上市。
③做好墑溝式稻田養魚工作日記,詳細記錄從整田、栽秧、放魚到捕魚、收割整個過程有關數據資料,結束時作詳細分析研究,找出規律,總結經驗與教訓,以利來年改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