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銀魚是一種以浮游生物為餌料,適應范圍廣、一年生、繁殖力強、食物鏈短、經濟價值高的小型名貴經濟魚類。農業部、水利部1995年3月聯合發出了“關于加速推廣銀魚移植增殖技術的通知”,近幾年國內一批湖泊、水庫移植銀魚已喜獲成功并取得了較高的產量。據調查這些產量大多是靠浮拖網捕撈獲得的,而浮拖網只局限于在水的中上層捕撈作業,所以捕獲量的高低與捕撈時機和漁場的選擇關系極大,現就陸渾水庫大銀魚近四年浮拖網捕撈漁場選擇等技術介紹如下:
一、水庫條件及銀魚捕撈產量
陸渾水庫建于1959年12月,地處豫西伏牛山地伊河中游的溫涼半濕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60公里的嵩縣境內,承雨面積3492平方公里,蓄水量13.2億立方米,設計養魚面積4.68萬畝,最大水深31米,平均水深9.6米,水庫長12.5公里,寬3.5公里,年平均氣溫13℃左右,15℃以上的日數年平均為190天,無霜期180~210天,多年平均日照為2134.7小時,日照率為48%,年均水溫14.8℃,水庫水面終年不結冰。
陸渾水庫93年移植銀魚,94年捕撈50噸,95年捕撈65噸,96年捕撈100噸,97年捕撈70噸。均采用雙船、浮拖網捕撈。
二、大銀魚的年度捕撈時間和漁場的常規選擇
1.年度捕撈時間的確定:
大銀魚的商品規格是體長8~10厘米,10~12厘米和12厘米以上等,隨著規格的增大,價格逐步提高,考慮產量和價格的關系,一般是大銀魚規格達10厘米左右,開始組織捕撈,每年的捕撈時間是9月中旬至12月底。
2.捕撈漁場的正常選擇
⑴水深一般選擇3~8米之間。
⑵水庫中上游區段。
⑶開捕區在庫南伊河主河道兩側寬闊的敞水區。
三、太陽的升落與捕撈時機
在每年剛開捕時,時間一般是早上7點到下午6點,往往捕撈作業一周后,白天產量日漸減少,后改為日出、日落花流水時為捕撈時間,即凌晨5~7時和下午5~8時。
四、月亮的生息與捕撈時機
每年捕撈結束時,有經驗的捕撈隊員常說:“大銀魚的捕撈一年只要抓住‘三個月亮’,就有效地拿回了產量”,很有道理。因為大銀魚有趨光性,每年開捕后,我們總有三次‘追月’捕撈。即每年農歷8~10間的初五到二十五,在這二十天左右一個‘月亮’的生息時間內,月光就是捕撈信號,尤其到十五前后,若月圓明亮萬里無云通夜捕撈,不管庫南、庫北,中游、上游,均是漁場,日產量往往最高。
五、天氣的變化與捕撈時機的選擇
1.風
陸渾水庫水面開闊,捕撈季節到深秋后風較多,尤其是五級左右的大風,有時刮起來就是幾天幾夜,只得被近停捕,等待停風,但當風力減少到2~3級時或風停以后,立即開捕,捕獲產量比風前要高幾倍以上。且漁場擴大到庫中上游大部分區域。
2.陰雨
在大雨來臨之前,天黃、云濃、氣悶,時而有小雜魚在水面跳躍,或是小雨開始伴有小風時捕撈漁區擴大,產量較高。
六、水流與捕撈時機和漁場的選擇
大雨過后洪水流入庫,庫水位上升,日后庫水清混交界明顯,可組織船隊在此處捕撈,如96年9月21日上午9點一對船捕撈15分鐘獲得了60公斤的高產。
七、漁場的逼迫變化
在每年大捕撈開始以后,有幾十對船進入水庫,船如穿棱,機器隆隆,大約15天左右,在中上游漁場捕撈,產量猛然下降,魚被迫逃入了深水區,此時需全力以赴組織船隊在下游捕撈,約三天左右根據魚獲量情況再進入中上游漁場捕撈。再者,若在常規漁捕撈產量一直較低時,可采取“休魚”辦法,停捕3~5天,再行捕撈。
八、刺網探魚選擇漁場
在捕撈開始之前或捕撈期間,利用刺網探魚確定漁場較為準確,其具體做法是:
1.制做單層刺網:長100米,高1~1.5米為一塊網,做一定數量。網目大2a﹦大銀魚胸圍,約在1.5厘米至2.5厘米之間。
2.下網:一是下午5點在水庫上、中、下游各下不同網目的浮網、半浮網和沉網若干塊,第二天上午8點起網;二是早上6點下網,晚上6點起網。
3.試網次數,一般試網三次左右,可較準確得知,漁場位置,魚的密度和魚體大小規格以及在一定時間內的沉浮情況。
九、小結與討論
大銀魚的浮拖網捕撈,尤其是大型庫、湖水面,捕撈時間的確定和漁場的常規選擇并不難,但在大捕撈開始一段時間后,捕撈時間和漁場的準確選擇較為復雜,有時連續幾天產量很低,主要可根據該水域的補償因素和非補償因素等情況靈活掌握,隨時調整,也就是說依據大銀魚的正常棲息行為特點和垂直游泳行為特點以及非正常的逼迫行為特點等并結合單層刺網探魚的辦法,可較為準確的確下捕撈時機和選擇漁場,以獲得理想的捕撈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