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絲尾鱯(Mystus nunerus)又稱白須公魚,屬鯰形目鱯科鱯屬。2000年6月廣州市白云區水產科學研究所首次從馬來西亞引進了一批絲尾鱯幼苗,經過精心的飼養觀察,獲得引種試養成功。
一、生物學特性
1外部形態:頭部扁平呈圓錐形,軀干部圓柱形,背部較高。背鰭棘后緣有倒刺,胸鰭棘前緣有鋸齒,后緣鋸齒粗大。有脂鰭,鰭基與臀鰭相當。尾鰭分叉,上葉延長成絲狀。有須4對,包括鼻須1對,上頜須1對,下頜須2對,其中上頜須很長,末端超過腹鰭伸達臀鰭附近。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體色發灰,腹部銀白,體表及鰭上均無黑斑。
2生活習性:絲尾鱯屬熱水性魚類,生活溫度為15~37℃,最適溫度26~32℃,低于15℃明顯不適,14℃魚體失去平衡。pH6.5~8.5,對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絲尾鱯屬底層魚類,集群特性明顯,較易起捕。在馬來西亞,絲尾鱯通常分布在河口受潮汐影響的河段直到上游的緩流水域,也棲息于稻田附近的渠道。喜歡棲息于不是非常清澈的水域,水深達2~4米,沒有泥漿的湖泊或水壩的岸邊水域是其首選棲身地。
該魚為動物性為主的雜食性,天然條件下,幼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成魚則以幼蟲、小魚、甲殼類、水生昆蟲、水蚯蚓和有機碎片等為食。人工條件下,可攝食各種商品飼料及其配合飼料。
3生長、繁殖:絲尾鱯長速較快,個體較大,當年苗種可長至150克以上,天然水域常見個體0.4~2.5公斤。雌魚32.5~35.5厘米,雄魚35.5~38.5厘米開始性成熟。在馬來西亞,絲尾鱯共有兩個主要繁殖期,第一階段為2~4月,第二階段為8~11月。
二、養殖特點
1絲尾鱯魚苗較易培育,成活率高,且長速較快,正常培育1個月魚苗全長可增長3~4厘米。其食性雜,飼料容易解決。但水溫在14℃以下會被冷死,需進行越冬保種。
2絲層鱯喜群集生活,可適當密養,但放養過密會影響魚苗生長。調節放養密度的較好辦法是采取分級培育法。一級培育從幼苗培育至4~5厘米,放養密度一般為300~500尾/平方米,二級培育至7~10厘米,放養密度一般為80~120尾/平方米。
3絲尾鱯是馬來西亞著名的游釣和食用魚類,肉質細嫩,口感爽,無肌間刺,腹腔無黑膜,肉質雪白,無特別魚腥味,深受喜愛。加上該魚具有長速快,個體大,食性雜,養殖產量高等優點,是值得開發的名優養殖新品種。
三、苗種培育
1培育池條件:剛引進的幼苗在三口魚池中進行培育,其中J5和J6為面積6平方米的水泥培育池,水深45厘米,水源為暴氣自來水,幼5為面積60平方米的水泥培育池,水深60厘米,水源為地下井水。二級在60平方米水泥池中進行培育。
2苗種放養和收獲:放養的絲尾魚苗從馬來西亞經空運進口,魚苗規格整齊,全長約為2.5厘米,由于部分有爛尾病,魚苗放養時用10毫克/升呋喃唑酮進行浸泡處理。
3飼養管理方法
(1)飼喂管理:全長為2~3厘米的絲尾魚苗能夠攝食粉狀配合飼料,一級培育用鰻魚飼料投喂,二級培育投喂自配的粗蛋白為40%的粉狀飼料,投喂時拌成團狀,每天分早晚兩次投喂,投喂量約為體重的5%~7%,并視攝食情況適當調整。
(2)水質管理:水泥池水體小,水質易變壞,育苗一般加注微流水。剩料、糞便對水質污染大,應及時清除,一般2~3天排污換水一次,換水量約為原池水的50%,以保持水質清新。育苗期不定期充氣增氧,保持水中溶氧充足。
(3)魚病防治:絲尾抗病力強,但因水質惡化、運輸起捕受傷、溶氧嚴重不足、飼喂不當等應激因素影響也可能得病,魚病防治就是盡量避免以上應激因素的出現。育苗期出現的魚病主要有爛尾病和小瓜蟲病。因長途運輸受傷感染細菌引起的爛尾病可用0.5毫克/升呋喃唑酮全池潑灑池水和口服抗生素的辦法來控制;小瓜蟲病對魚苗成活率影響很大,應及時治療。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