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鮑列為海產“八珍”之冠,它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海南地處熱帶,年海水溫度18~32 ℃,海水鹽度為32~35,適合人工養殖雜色鮑(Haliotis dirversicolor)。根據常規雜色鮑工廠化養成的經濟分析,于每m3水體投資成本為0.131萬元,成鮑商品價格按100~120元/kg計算,每m3水體產出至少0.180萬元,投入產出比1∶1.37,經濟效益較為顯著。海南省政府決定,在未來幾年內大力發展雜色鮑養殖業。
1雜色鮑生物學特性
雜色鮑屬軟體動物門,喜棲息于海水鹽度高且穩定,水透明度高,水流通,海藻豐富的巖礁海底;主要生活在潮間帶上區至6 m水深海區。鮑是“夜行”性動物,通常白天匍匐于棲息海底,到夜間才活動搜索食物,活動時間一般為日落后的2~3 h,與日出前的2~3 h內。幼鮑、稚鮑主要攝食附著性硅藻,單細胞藻,小型底棲生物及微小有機質,柔軟的海帶、滸苔、裙帶菜和江蘺等的幼芽。殼大于1.0 cm時,可攝食各類海藻;成鮑食物主要以褐藻為主,兼食紅藻、硅藻等大型藻類。雜色鮑的生存溫度9~32 ℃,生長溫度18~28 ℃,最適生長溫度26~27 ℃,最適鹽度32~34,pH 7.8~8.4,海水中的溶解氧量大于5 mg/L;其生活史主要經過受精卵孵化成擔輪幼體,匍匐幼體,上足分化幼體,經變態發育成幼鮑,稚鮑至成鮑。
2半自動工廠化養成技術
養殖場選擇的海域應沒有污染源,海水密度終年不低于1.016 kg/L,并經常保持在1.020 kg/L以上,水質清澈,潮流通暢,砂質或巖礁底質,方便構筑提水工程,避風防潮條件好。
2.1養殖設備
主要有養成池,養殖籠,餌料清洗池,吊機等設備。
養成池 : 池的長寬8.4 m×3.2 m,深度為1.8~2.0 m,池底向排水口傾斜,池內設有進排水口和散氣管,池底布有17~20條充氣管,每條長2.5~3.0 m。
養殖籠 :養殖籠為附著基,一般用黑硬塑料制作,規格為0.4 m×0.3 m×0.1 m,四面具小孔,并設有活動門,籠內設5片隔板,養殖籠層疊成捆,每捆為13層籠,并用木板、鋼條等將8~10捆綁成一組,每池有17~20組,每組養殖籠下裝有一條充氣管;每捆籠的疊放高度比養殖池高度低20~30 cm,底層養殖籠離池底約30~40 cm。
餌料洗理池:主要用于清洗餌料用,池深1~1.2 m,離池底20~30 cm鋪上膠絲網,池內設有散氣管,排水孔。
吊機:主要用來吊動養殖籠組,一般安裝高于養殖池3~4 m,功率0.8 kW。
2.2養成技術
2.2.1種苗投放苗種選擇:一般選擇規格2 cm左右優質的稚鮑進行投放。種苗質量優劣的鑒別,主要看兩個方面的情況:一是觀其活力,優質苗的貝殼外表具有較強光澤,貝殼上生長紋、放射肋清晰,無其他附著物,若把其露空數分鐘后放入海水中,能在短時間內伸出頭部觸角和上下一步足觸角;二是觀其外形,優質苗無畸形現象,貝殼呈橢圓形。
2.2.2投放方法由于人工剝離鮑苗及鮑苗在運輸過程中都有可能造成鮑體的損傷,因此,鮑苗在上籠前可用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海水溶液進行藥浴。
2.2.3投放密度在一般情況下,每m3水體放40~45籠,每籠放2 cm左右稚鮑20~30個。由于人工移動成鮑的過程中容易使鮑體受傷,可能引起鮑的死亡,因此在養成的過程中不再進行分開養殖。
2.3養成管理
2.3.1水質管理維持良好的水質是養殖鮑成功的關鍵所在。一般進行流水養殖,每天流水量達到養殖水體的4~5倍。一般3~4 d全池換水1次,在高溫期應加大流水量,縮短換水時間,對養殖池的水質因子進行測量并作好記錄。三亞龍坡鮑實驗基地的水質因子控制得較好,pH 8.2~8.3,NH3<0.2 mg/L, H2S<0.05 mg/L,DO>5 mg/L、鹽度為32。
2.3.2衛生管理主要工作是清洗養殖池,在排水的同時用水槍沖洗養殖籠、池底及其四周臟物,減少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等的附著量,防止這些生物堵塞籠孔,確保籠內外部水體充分交換。清洗養殖池的速度要快,盡量減少鮑的露空時間。一般清洗操作過程所用時間約40~50 min。
2.3.3投餌主要投喂江蘺、麒麟菜、海帶。投喂量的大小根據鮑的大小、水溫等情況而變化;在水溫18~28 ℃,每日投餌量約為鮑體重的10%~13%,每3~4 d投喂1次;根據鮑的活動特點,一般投餌在下午進行。使用吊機將養殖籠吊出養成池外進行投餌,投餌前先用水槍沖洗養殖籠,并撿出死鮑、殘余餌料,再投餌。將有肉和無肉的死鮑分開記錄,以掌握適度的藥物治療量,如果發現有肉死鮑數量較多,應及時用藥物治療。每組投餌操作時間為10~15 min。
2.4病害防治工作
2.4.1控制病原體病原體是鮑直接致病的主要原因。控制病原體的方法是消毒,如養殖池消毒、生產工具消毒、養殖用水消毒、環境消毒等。
2.4.2使用有益菌調節生態環境在養殖池中投放有效微生物菌劑、硝化菌等有益細菌,這類有益菌能消耗水中及底質的氨氮、H2S等有害物質,改善生態環境,增強鮑的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鮑病害的發生。
2.4.3定期使用藥物防治一般定期使用低濃度的抗生素藥物(如土霉素)進行病害防治,特別在鮑死亡高峰期(4~5月份,9~10月份)可加大用藥量,抗生素類藥物的一般用量為1~3 mg/L,具體使用濃度應根據養殖情況而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