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刺網漁業(gillnet fisheries)以網目刺掛或網衣纏絡作用從事捕撈的產業。1982年中國刺網類漁獲量約占海洋總漁獲量的7%。刺網的漁獲選擇性較強,以一種魚類為主,也可兼捕少量其他魚類,是世界海洋和內陸水域廣泛使用的主要漁具之一,適于捕撈分散于水域中層的魚類,也可以捕撈近底層魚類和蝦蟹等。主要有鯡、金槍魚、馬鮫、鮐、鯛、鱈、鮭、鱒、鯧、鰳等和內陸水域的青魚、草魚等。
中國早在宋代已有使用刺網捕魚的記載(見周密著《齊東野語》)公元前13世紀,埃及拉默瑟斯二世(Rameses2)時期,希伯萊和阿拉伯人已使用刺網捕魚。
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沿海的刺網漁業逐步由機動漁船代替了風帆漁船作業。用于海洋流刺網作業的漁船,要求重心和干舷低,甲板光滑,受風面積小。內陸水域作業的流刺網船,均為載重不足10噸的小型漁船,主機功率2.205-4.41千瓦,無起網機械設備。沿岸和近海作業的漁船為10-60噸,主機功率22.05-110.25千瓦,航速5-8節,裝有立式絞綱機1-2臺,外海遠洋作業的漁船,一般為50-100總噸,主機功率367.5-661.5千瓦,航速9-12節,裝有起網機和舷側滾筒以及凍結設備。母子式流刺網作業的母船總噸位可達500-1000噸,帶有20-30艘70-80噸級的子船。
網具成矩形,一般都裝有上、下綱和浮子、沉子等屬具,作業時將若干片網具連接成網列,垂直敷設于魚類通道上,使之刺入網目或纏絡于網衣上而被捕獲。
按網具的結構形式可分為單片、雙重、三重、無下綱和框格等五種:(1)單片刺網,將單片網衣裝配在上下綱上,是刺網類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2)雙重刺網。由一片大目風衣和一片小止網生命裝配在上、下綱上。(3)三重刺網。在兩片大目網衣之間夾一片小止網衣重合裝配在上下綱上。(4)無下綱刺網。又稱散腿刺網。是將單片網衣裝配在上綱上。(5)框格刺網。簡稱框刺網,是在單片刺網網衣上,縱橫向用細繩結成框格。
按作業方式可分為漂流、定置、包圍和拖曳等四種:(1)漂流刺網。簡稱流網或流刺網。作業時網列和漁船相連而隨風、流漂移,是刺網類中使用最廣泛的作業方式。作業水層可任意先定(見圖)(2)定置刺網,用樁或錨等固定網具于捕撈對象棲息的水層(見定置刺網捕魚)(3)圍刺網。以包圍方式作業的刺網,用單片型結構的長列網具包圍集群魚類,輔以聲響、擊水等驅趕方法使魚受驚亂竄而被捕獲,一般用于淺水、礁石、靜水或水草叢生水域(見圍刺網捕魚)(4)拖刺網。以拖曳方式作業的刺網,通常用兩船牽引一長列單片刺網拖曳前進,使魚類刺入或纏掛在網上(見拖刺網捕魚:流刺網作業示意圖)。
刺網的漁獲效率取決于網具的網目尺寸,縮結系數、網線粗度、網線張力和網衣顏色等因素,其中尤以網目大小影響最大。要根據魚體大小及體形,確定適宜的網目尺寸,使之刺入網目內而不能逃脫。一般魚類刺入網目的部位均在其鰓蓋后緣和背鰭之前。因此,研究魚體這一部分的尺寸是確定選用網目尺寸的重要依據。前蘇聯學者巴拉諾夫(φ.Ⅵ.Bapahob)根據對刺網漁獲率曲線的分析指出,刺網實際上不能捕撈與適宜體長相差20%的魚類。這個結論對刺網網具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確定刺網網目的方法大致有兩種,即根據魚體長度或魚體重量。按魚體長度確定網目尺寸時,是假定捕撈魚種的最適體長與網目尺寸呈線性關系,再根據實際生產提供的漁獲率曲線或捕撈對象的斷面周長求取其線性關系的比例值。按魚體重量確定網目尺寸時,系基于魚的體重與體長,即魚體體積與體長成立方頭系的假定,再按實際生產提供的數據求取其立方關系的比例值。
以刺掛為主的刺網橫向縮結系數取0.45-0.67,以纏絡為主的確良刺網橫向縮結系數取0.30-0.35,過大或過小的縮結系數對網具漁獲性能不利。
刺網網線在滿足強度要求的前提下,使用細線有利于嵌入魚體,也不會過早的使魚類發現網具而逃離。因此,自20世紀60年代以合成纖維代替天然纖維以后,漁獲效率顯著提高。由于刺網漁獲性能與魚類視覺、自然光強度、水的透明度和網衣顏色等有關,因此,網線的顏色應以不驚動魚類為佳。
流網作業漁場比較著名的有:美洲太平洋沿岸漁場,挪威沿海和英國海域的鯡漁場,北太平洋的大座哈魚漁場等。中國沿海10-60米水深的河口、海灣、島嶼間水域均有作業,以春汛(3-7月)和夏秋汛(8-11月)較好。
刺網漁具的漁獲選擇性強,漁獲物質量好。適當地發展該類漁具有利于漁業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且節省能源,在中國沿海有一定的發展前途。今后應注意提高漁獲效率和機械化操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