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澳洲銀鱸(Bidyanus Bidyanus)又名甘旨魚,原產地是澳州昆士蘭省的Morry-Darling河流體系。1996年,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昌盛漁業公司從澳大利亞引進澳洲銀鱸苗種進行試養,經過多年的養殖試驗,在魚種培育、成魚養殖、親魚培育、苗種繁殖以及不同生態條件下的養殖模式等方面取得成功,總結并得到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澳洲銀鱸養殖技術。
一、澳洲銀鱸的生物學特性
澳洲銀鱸的魚體稍呈紡綞體型而側扁,頭部細尖且口小,尾柄細長。體側線上方至背部顏色較深,常呈灰黑色;體側線下方至腹部以上則呈白金色或黃色;腹部則呈白色。體側線明顯延伸至尾柄中央。
澳洲銀鱸是澳州當地最溫和的養殖魚類品種,雜食性,在河流中以小蝦、昆蟲、浮游生物、海藻等為食,與肉食性魚類相比有更多的食物資源。其生存的水溫范圍很廣,為2℃--36℃,最適宜生長的水溫范圍在15℃--30℃之間,可于純淡水或比重濃度23%左右的咸水中飼養。澳洲銀鱸喜棲息于較清澈的水質中,水體透明度在15cm--40cm,pH值6.7--8.5之間,過于肥沃的水質則會影響其攝食。
二、澳洲銀鱸的養殖方式與疾病預防
1.放養密度 魚苗階段每畝水面(水深90cm左右)配置增氧機1臺,可投放體長規格為3.5cm的魚苗1.5萬尾/畝--2.0萬尾/畝;養成階段每畝水面(水深90cm左右)配置增氧機1臺,可投放體長規格為10cm--12cm左右的魚種3000尾/畝--3500尾/畝。
2.日常管理 放養前,池塘需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以徹底殺滅病原體。因澳洲銀鱸食性為雜食性,故飼料來源廣且獲得方便,一般皆以人工飼料代替,其中又以浮水性鱸魚飼料最為普遍。飼料要求蛋白質含量42%(幼魚階段)及36%--41%(成魚階段),日投喂量為魚體體重的3%--5%,每天投喂2次--3次,投喂時應嚴格做到“四定”的原則。
3.疾病預防 澳洲銀鱸的抗病力較一般魚類強,但日常的預防工作亦須定時進行。春、夏兩季是寄生蟲類盛行季節,尤以錨頭蚤較為常見,堅持每隔2周--3周施用有機磷0.3ppm--0.7ppm或生石灰15ppm預防;秋、冬兩季則是細菌性疾病流行季節,堅持每隔3周--4周施用二氧化氯1ppm--3ppm預防。
4.捕撈 在成魚出售前的4周--6周內,每畝水面(水深90cm左右)用15kg生石灰兌水均勻潑灑于池塘中,約5天--7天進行1次,如此可充分去除魚體體內的土腥味,以保持良好的品質上市。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