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大菱鲆(Sc0phthalmusmaximuJ)屬鰈形目、鲆科、菱鲆屬,是產于歐洲的一種冷水性海產鲆鰈類,雖屬肉食性魚類,但性格溫和,很少有互相殘咬現象,而且易馴化,且生長迅速,是當前歐洲的重要海水養殖魚類之一。大菱鲆適應低溫,越冬費用低,適合高密度養殖,且價格昂貴,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是適于我國北方開展大面積養殖的優良品種。中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于1992年首先引進了這一品種,并于1999年大批量繁育成功。
1、大菱鲆的生物學特征
大菱鲆自然分布于大西洋東側歐洲沿岸,從北歐南部直至北非北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也有分布。它在自然界營底棲生活,平時一般游動較少,性格溫和,以小魚、小蝦、貝類、甲殼類為食。大菱鲆外形扁平,略呈菱形,雙眼位于左側,背面呈青褐色,腹面光滑呈白色。背鰭與臀鰭各自相連成片而無硬棘。頭部與尾鰭均較小,全身除中軸骨外無小刺,體中部肉厚,內臟小。大菱鲆的最適生長溫度為14℃~17℃,耐受的極限溫度是0℃~30℃,對鹽度的耐受力最高為40‰,最低為12‰。
2、苗種的人工繁育
野生大菱鲆雌魚3齡成熟,雄魚2齡成熟,自然成熟期在5—8月。在養殖條件下,雄大菱鲆一齡、雌大菱鲆2齡即可達到性成熟。大菱鲆的性腺發育對光照特別敏感,人工培養的親魚,在控制光照的情況下,1~l0月份均可獲得成熟的卵子。
2.1親魚選擇及受精卵的孵化親魚可以通過進口或者人工養殖獲得。選擇親魚應挑選生長速度快、體質健壯、無附著生物及鰓病、無“白化”現象的魚。親魚培養過程中要求水溫12—17℃,并要相對穩定。保證水質清新,餌料營養豐富。親魚在室內培育的密度要比生產商品魚的密度低,一般2尾一3尾/平方米。大批量的親魚通過培育,可以自然產卵并獲得受精卵。但多數仍采取人1:授精的辦法。受精卵可以在開放式或封閉式水體中孵化,保持水溫穩定在12—17℃的范圍內。孵化最好采用流水培育,保持水質清新。
2.2幼體培育初孵仔魚的培養密度應為5—20尾/1。水源應為過濾海水或者地下水,最好經過紫外線消毒。光源為人工光源,每天連續光照16小時,表面照度為200—2000勒克司。培育期間微充氣,水溫逐漸提高到20~C;仔魚孵化后的2—3天開始投餌,每天兩次。
餌料生物的大小為:孵化后2日齡的開口攝食仔魚的最適餌料生物寬度為144μm,到10日齡時增大到225μm。最初可投喂輪蟲,密度保持在5—10個/m1。仔魚孵出后6—10天,投喂初孵的鹵蟲無節幼體,密度保持在0.5—1個/ml,持續20—25天。投喂的輪蟲、鹵蟲應經過單胞藻及乳化魚油營養強化并進行消毒處理。
有資料表明,用富含磷脂的配合餌料和鹵蟲聯合投喂可以降低活餌的數量和成本,且可以給仔魚提供在活餌中含量并不豐富的重要營養元素。此外,天然橈足類的營養成分要大于強化過的輪蟲、鹵蟲,也是大菱鲆幼苗的理想餌料。仔魚體長接近20mm時,可喂人工餌料以逐漸改換其食性。據報道,大菱鲆幼魚人工配合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應大于40%,適宜含量為45%—47%以上,脂肪含量應大于8%,適宜含量為13%~15%。飼料適宜含水量為10%—11%,灰分含量應小于12%。
3、菱鲆的養殖方法及日常管理
養殖大菱鲆提倡采用大棚養殖的方式,這種方法具有投資少,效果好的優點。大棚的構造與冬暖式蔬菜大棚相似,下部用磚墻砌,上部用堅實的鋼架結構,大棚的跨度一般為15米,長度視養殖的規模而定。在大棚附近挖深水井,深度一般為20米左右,這樣就可以在冬季利用大棚提升水溫,在夏季可以利用井水降低水溫。
3.1茁種的放養及分選魚苗放養密度遵循既節省用水量又容易管理的原則,根據飼培條件、水質、換水量及管理水平等確定。當水溫適當,溶氧充足時,密度可大,反之則小。因大菱鲆是伏底生長,可根據體長占池底面積計算,一般4—5cm的魚苗可按300—500尾/m3放養即可。放養密度對魚苗的生長率影響顯著,放養密度密度太大會影響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生長率降低、個體的體重差異增大。大菱鲆雖然互殘現象很少,但由于餌料適口性不一樣,常造成小個體魚難以或不敢爭奪餌料而生長緩慢,所以養殖期間在魚的大小差別顯著時,應及時進行大小分選,以便于管理,促進幼魚生長,提高成活率。分選作業應在夏季水溫達到20℃以前進行。注意作業期間不能缺氧,因此可以在水位降低后,邊流水邊作業,同時加大充氣量。一個水池最好一次分選完,不能連日分選,若一次實在分選不完,可隔幾天后,再進行分選。
3.2餌料加工及投喂大量養殖實踐證明,大菱鲆對飼料營養的需求較高,飼料質量高低對大菱鲆生長有直接的影響。Bromley,在大菱鲆營養需求研究中所指出,食物中含有較高比例的蛋白質和低的脂肪是大菱鲆快速生長所必須的。
為加強魚體營養,防止因餌料配方不當而發生營養性疾病,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科研單位研制的大菱鲆專用粉末飼料與冷凍或新鮮雜魚混合制成軟顆粒飼料投喂。自己配制飼料時要注意淀粉的含量不能超過20%,并且適量添加維生素礦物質脂肪酸等。加工軟顆料飼料使用的冷凍魚或新鮮魚主要是沙丁魚、玉筋魚、竹莢魚、鮐魚及其他雜魚等,鮮度差或冷藏時間長的不能用。新鮮的海水魚洗凈以后也可以直接投喂成魚,但容易污染水質且不易添加營養劑和抗菌藥物。魚體重l00g以前每天投餌3次,以后每天2次。體重600—800g時,每天在傍晚投喂1次即可。在水溫低于12—13℃時或高于22℃及魚攝食不良時,可適當減少投餌次數及投餌量;另外,由于魚在飽食之后的耗氧量劇增,在進行藥浴、分池時也要減少投餌次數或停餌。具體的投餌量根據魚攝食情況來確定,原則上是不能有殘餌。高溫季節投餌量控制在飽食量的50%—60%,同時強化維生素的添加量。在投餌時應注意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及攝食量的變化,若發現攝食不良應及時找出原因。
3.3水質調控水質的調節主要通過調節換水量來控制。換水量保持在5—10個循環/天,并要根據養殖密度及供水情況等綜合考慮,水溫超過20℃時需要加大換水量,當水溫長期處于22℃以上時,要注意采取降溫措施,以防大菱鲆發生高溫反應導致充血死亡。養殖期間要定時測定水溫,每天檢測水體中的溶解氧、鹽度、pH值、硫化物含量、氨氮濃度等。
3.4其他管理每天要多次仔細觀察魚群的狀態,狀態良好魚群常集中于池底一處或幾處,若魚在水池全面散開或四處游動,則一般狀態不好;注意觀察水池中的魚有沒有體色黑化、外傷或者游泳、攝食異常等的情況發生。若發現不正常情況,應及時進一步檢查是否有魚病,以便采取防治措施。發現有病魚、死魚時要馬上撈出,這是防止魚病蔓延的一個重要措施。
4.病害防治
4.1在養殖期間對于魚病的防治應該以防為主。平時還要注意保持水質清新,養殖用水應經過嚴格消毒;采用新鮮并經嚴格強化、清洗、消毒的餌料投喂。可以每15—20天要進行一次藥浴,方法是使用(10—20)×10-6濃度抗菌素或者(100—200)×10-6的福爾馬林藥浴1—2小時。藥浴時應在上半夜進行。
4.2幾種常見疾病的治療
(1)細菌性敗血癥:是由多種原因(如營養失衡、水質變壞等)引起的一種繼發性細菌感染性疾病,由嗜水氣單胞菌,或多種細菌混和感染引起。藥物治療方法對患病魚用“藥浴素”5ppm一8ppm藥浴,每次藥浴3小時,連用3天--4天。內服“復方鹽酸環丙沙星”5g/kg,加“魚用復方維生素”3e/ks,再加“抗病營養免疫素”1.5g/kg。
(2)腹水病:由遲鈍愛德華氏菌引起。癥狀為腹腔內有腹水,腹水呈膠水狀。肝、脾、腎腫大且褪色,腸炎、眼球白濁、腎臟出現許多白點。治療方法是用四環素6g/kg或強力霉素4g/kg。拌入餌料投藥餌7—9天,并用強力霉素40g+乳酸TMP10g/m3藥浴5~7天。
(3)鏈球菌病:是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患病魚腦和腎臟均含有大量純培養狀態的鏈球菌。治療措施是投喂3‰紅霉素藥餌,且用20x10-4紅霉素藥浴。
(4)爛尾、爛邊病:由屈橈桿菌引起。治療方法是用尼氟酸鈉30—50*10-4藥浴2小時,同時投喂2%0的土霉素藥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