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二)池塘養殖
鯔魚池塘養殖有單養和混養兩種,由于單養不能充分發揮水體生產力,故生產上一般采用與鰱、鳙、草魚等家魚混養形式。
1.池塘條件
魚池的大小和形狀無特殊要求,池底應有一定的坡度,底質最好是泥沙質底,水深要求保持在1.5~2.0米。池塘水以中性水質最好。
2.魚種放養
魚種放養的密度要根據混養對象的搭配、池塘的肥度因地制宜,以放養鯔魚為主體的混合精養,每公頃放養7~8厘米的鯔魚5000~15000尾,家魚約1000尾;或150克左右的大規格鯔魚種4000~6000尾,混養適量家魚(放養數量視池塘餌料生物多少而定);以淡水養魚為主,混養鯔魚的魚塘,一般混養鯔魚苗1000~2000尾。廣東的東莞、寶安一帶通常采用高密度放養,然后通過提大留小的方法進行分疏,其放養密度為每公頃30000~40000尾。
3.飼養管理
(1)施肥:一般每公頃施放磷酸鹽肥料200公斤和硫酸鹽肥料225公斤,每半個月一次。此外,每次應另施適量的人畜糞等有機肥料。在肥水條件下,且放養密度合理時,經過150~200天的生長,鯔魚能長到500~700克。
(2)投餌:通常投喂的餌料有花生餅、米糠、麥麩、酒糟等,其中以投喂米糠和麥麩為較常用,雖然花生餅營養成分含量較高,但成本較高,不為漁民所樂用。投喂次數為每天一次,在早晨施放,投喂量一般為魚體總重量的1%~2%。
(3)防泛塘:由于池塘養殖鯔魚現在都是采用肥塘高密度養殖,所以在日常管理中,魚類出現缺氧浮頭經常發生,特別在天氣悶熱的季節,容易出現泛塘,因此在養殖過程應該經常巡塘,特別在早晨氣壓低的情況下更應該引起注意。當發現浮頭時要及時注入新水或開啟增氧機增氧。
4.捕撈
因為目前在廣東地區池塘養殖大多數采用高密度養殖方法。而捕撈收獲均采取提大留小的方法,所以池塘養殖鯔魚的捕撈是常年進行的生產。現在池塘養殖鯔魚捕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撒網捕撈和拖網捕撈。撒網一般捕撈量較小,但操作方便,適合于小量生產的需要。拖網捕撈漁獲量大,適合于大批量商品魚上市的需要,但工作量大,一般需要集中安排較多的人力進行生產,由于池塘養殖鯔魚存在多種規格,捕撈時,無論采用的是撒網還是拖網,魚網的網眼要選擇合適,過大會對個體較小、未達商品規格的幼魚產生傷害。
5.保鮮技術
鯔魚由于性格比較急躁,當捕撈上水后容易死亡,難以做到活魚運輸,一般只能做到保持鯔魚具有鮮活時的體色。為了做到保持鯔魚的鮮艷體色,起水后的保鮮處理非常重要。當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冰鮮保鮮法,其方法是,在準備捕撈時,預先用制冰機制好冰塊,捕撈時先在裝魚的容器(一般用魚桶)裝人適量井水或自來水,并加進5%左右食鹽攪勻,然后加進冰塊和捕撈上來的魚,最后在桶上面另加冰塊,并蓋上麻袋或其他保溫材料,這樣處理后可保持較低溫度約4~6小時。經這樣處理后的魚,雖然不能存活,但能保持鮮活時的體色和具有鮮活魚的鮮味,并不會帶有泥腥味,提高了價值。
病害防治
在目前養殖的眾多海水和淡水魚類中,鯔魚是疾病較少的魚類之一,但是由于近幾年養殖強度的增加和密度的增大,并采取提大留小經常捕撈的方法,魚體不同程度上受到損傷,養殖鯔魚經常出現疾病并導致死亡,它們包括細菌病、真菌病、寄生原蟲病、寄生蠕蟲病及甲殼類引起的疾病。
細菌性疾病
巴斯德細菌病,由巴斯德細菌感染引起。被感染魚鰓絲粘液增加,腹腔內存在化膿性物質,從被感染瀕臨死亡的鯔魚血液可見到大量的細菌,細菌具兩極鞭毛,粗大,多態桿狀,兩端鈍圓。該病主要流行于夏季。對于鯔魚巴斯德細菌
病,目前未見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預防方法是加強日常管理,改善池塘環境。
葡萄球菌病,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病魚表現為:游泳不正常,外觀可見出血性潰瘍,腹腔和腸道充滿血樣腹水液體。流行于夏秋季。該病的預防方法是改善池塘條件,及時清除病死魚。用紅霉素按每天每公斤體重25毫克的劑量投喂,連續4一7天,有一定療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