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銀魚是我國的名貴水產品之一,長期以來被譽為席上珍品,在國內外久負盛名。為了開發這一珍貴魚種,我國水產科研部門在研究大水面移殖大銀魚成功的基礎上,又探索出大銀魚池塘養殖技術,為發展銀魚生產開辟了新途徑。
一、大銀魚在池塘中的習性
1.棲息習性到 大銀魚在池塘中多生活于下層,除缺氧外,極少發現在上層活動,如池周、池底有水草,往往鉆入其中,受驚擾時,甚至鉆入底泥中。仔幼魚有較強的趨光性,夜晚能被燈光誘集成群,可用燈光來檢查其生長和攝食情況,成魚無趨光性。
攝食習性:幼魚出膜后第10日齡開食,開食餌料是輪蟲,以后逐步選擇較大易得的浮游動物為食,順序為無節幼體、橈足幼體、枝角類和橈足類成體。大銀魚為肉食性,以小型的魚蝦為主食。
2.繁殖習性 在池塘中,大銀魚能正常生長和發育至性腺成熟并自行產卵。性腺發育及產卵特征與天然水域基本相同。在長江中下游地區,12月下旬至1月上旬為產卵高峰期。一般在帶有水草的硬質池底產卵,產卵較集中,受精率可達80%~90%。
3.池塘條件 一般選擇老口池塘,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避風向陽,進排水方便。單養池面積3~5畝,套養池5~10畝,池深2米以下,底泥0.2米左右,池周有適量水草。一般不與動物食性和雜食性魚類混養。
二、種苗放養與培育
1.準備種苗放養池 將飼養家魚的肥水池拉網,適當翻動底泥表層后,再將此池水灌入經清淤除害后的魚池中。這樣做是因為大銀魚開食時氣溫低,池塘水質難于培育,尤其是輪蟲密度低,使用家魚池肥水并輸入輪蟲休眠卵,可迅速提高魚池餌料密度。此項工作應在放養前兩周完成,放養前池水深0.6米。
2.種苗來源 首次飼養所需的種苗,可在天然水域采集成熟親體,現場進行人工授精而獲得受精卵(太湖、滇池均有受精卵出售)。受精卵可在室內靜水卵化,當水溫保持在4~6度時,30~40天出膜,孵化率較高,放養效果較好。經試驗,2月底以后出膜的銀魚,較容易獲得開食餌料,有利提高幼苗成活率。
3.放養方法 生產實踐證明,投放胚胎期的大銀魚卵比直接放魚苗效果好。一般在出膜前一周放入池中孵化,正常條件下,畝放2萬粒受精卵,9~10月份可捕獲大銀魚30公斤左右。放養量太大,仔幼魚餌料不足,成活率低。池水深約1~1.5米為宜。
4.培育技術 仔魚主要以輪蟲和無節幼體為食。一般孵出10天開食,開食后3天,若仍得不到適口餌料便逐漸死亡。所以放養池要提前施足肥料,保證開食時有足夠的餌料。施用充分發酵的糞肥,并適當配合施用石灰水,經10~15天,水色轉濃,輪蟲就能達到相當密度。
幼魚主要攝食無節枝體、枝角類、橈足類和搖蚊幼蟲。此期可勤施肥,施肥量根據水色和水溫控制,盡量使池水透明度達到40厘米以上,水深保持2米左右。
三、成魚養殖
1.供給充足餌料 成魚期(全長40毫米以上)攝食量大,生長速度顯著加快,必須勤施肥以維持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施腐熟發酵肥,也可以少量潑灑豆漿,一般每天畝用250~500克黃豆,根據水質情況靈活掌握。
2.嚴防浮頭 大銀魚對溶氧量要求比普通魚類高,混養時總是首先發生浮頭。水溫20度時,就有浮頭現象發生,如發現浮頭現象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即可發生大批死亡。預防浮頭的方法是減少施肥量,不使餌料生物過量繁殖。如水過肥,盡快更新鮮水,在必要時,可使用增氧機增氧或增氧劑增氧。
3.注意食性轉化 大銀魚食性有一個轉化期,從攝食枝角類和橈足類逐步向肉食性轉化,如果發現體長接近80毫米的銀魚腸管內有魚、蝦時,說明食性正在轉化,應及時引入小型魚蝦,并保持一定的密度,能大大促進大銀魚的生長速度,試驗中發現,長江流域5月間引入適量抱卵青蝦,孵化出的仔蝦正好趕上大銀魚轉食期。
4.防止高溫 夏季高溫季節應使池水保持水深2.5米以上,達不到水深要求,可采取遮蔭措施,以防止高溫危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