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銀鲴(Xenocypris argentea Crnther)俗稱“刁子”、“選子”,屬鯉形目、鯉科、鲴亞科、鲴屬,是廣布于江河、湖泊、水庫中下層水域的小型經濟魚類。湖南衡陽、邵陽等地早就有在池塘搭養銀鲴的習慣,其產量可達總量的10%—20%。
1 銀鲴的生物學特征
1.1 形態特征
銀鲴體長而側扁;頭小呈錘形;口小、下位,呈一橫裂;上下頜具有發達的角質邊緣;體背部為灰黑色,腹部及體下側為銀白色。鰓蓋有明顯的桔黃色斑塊。背鰭Ⅲ7—8,臀鰭Ⅱ9-10,叉尾型。側線鱗588—9/5—664,脊椎骨39—40,肋骨14—15對。體長為體高的39.2倍,為頭長的4.39倍。咽喉齒3行:2、4、6/6、4、2;腸長為體長的4—5倍。
1.2 生活習性
銀鲴適應性強,屬廠溫性魚類,主要分布于珠江、長江、黑龍江等水域,通常棲息于水體的中下層,以其發達的下頜角質化邊緣,在池底或底泥中刮取食物。在自然條件下銀鲴以腐屑底泥為主食,同時也攝食硅藻和固著藻類。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春、夏季以腐屑底泥為主食,兼食少量固著藻類,秋、冬季則完全以腐屑底泥為食。
1.3 年齡與生長
在天然水域中,1—2齡魚平均體長13.3—15.7厘米,平均體重43.8—69.0克;3—4齡魚平均體長18.1—9.4厘米,平均體重103.3—129.6克。銀鲴的體重,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遞,最大體重可達270克。銀鲴的生長速度以第1齡增長較快,2齡以后,生長速度減慢,這與銀鲴2齡開始性成熟有關。在人工養殖條件下,1冬齡銀鲴平均體長可達1 3.0—13.2厘米,平均體重34.5—39.5克,2冬齡平均體長14.7ˉ14.9厘米,平均體重52.8—55.1克。
1.4 繁殖習性
在自然條件下,銀鲴2冬齡達性成熟,屬一年一次產卵魚類。繁殖季節為3—5月份,4月份為繁殖盛期。銀鲴的懷卵量與魚體大小有關,懷卵量一般為1萬ˉ3萬粒。卵徑小,為漂浮性卵。受精卵在20—22℃水溫條件下,經30小時即可孵化出膜。在池塘養殖條件下,不能自然產卵繁殖,必須經人工催產。
2 銀鲴的人工繁殖
2.1 親魚的選留和培育
選留人工繁殖的親魚必須達2齡以上,最小體重50克以上,并且膘肥體壯,無病無傷。選留的時間一般結合冬季捕撈和干池進行。親魚培育池面積一般為600—700平方米。每667平方米放養親魚1000—1500尾。培育池水質要求肥沃,透明度25—30厘米。培育水質以有機肥為主,翌年春季適當加喂豆渣、麥皮等精飼料。
2.2 人工催產
催產季節 每年4月中、下旬當水溫穩定在18℃以上,選擇晴朗天氣,適時催產。
親魚選擇 雌魚背腹寬闊,胸鰭略呈圓形,腹部膨大、松軟,卵巢輪廓明顯,泄殖孔微紅。雄魚體型狹長,胸鰭略呈三角形,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催產藥物和方法 銀鲴催產藥物以鯉魚垂體和LRH—類似物效果較好,雌魚每尾注射垂體0.5個或LRH—類似物30微克,雄魚減半。用4號針頭做胸腔注射。在18—24℃的水溫條件下,效應時間10—15小時。
2.3 受精卵的胚胎發育和人工孵化
胚胎發育 銀鲴受精卵為青灰色,晶瑩圓滑,為浮性。在21—23℃水溫條件下胚胎發育全過程約需112小時。
人工孵化 銀鲴受精卵比重輕,為浮性卵,孵化方法與青、草、鰱、鳙孵化方法基本相同,一般用環道流水孵化,要求水質清新,水溫在18℃以上。銀鲴魚卵的卵徑比家魚小,脫膜后的稚魚也小,所以孵化環道的濾水紗窗布要密些,一般采用55目的尼龍窗布。孵化時間的長短與水溫密切相關。水溫20—22℃,經28—32小時即可孵化脫膜;水溫23—36℃,孵化時間只需26—28小時。在正常情況下,稚魚孵出4天后點腰即可下池培育。
3 銀鲴苗種培育方法
3.1 清培消毒
魚苗下塘前一個星期,育苗池必須清塘消毒,鏟除池邊雜草,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5—100千克消毒。曝曬2—3天后,每667平方米施糞肥150—200千克,水深保持40—50厘米,培肥水質,繁殖浮游生物,以魚苗下池即能吃到食物。
3.2 魚苗培育方式
銀鲴苗種培育通常采用單養,每667平方米下苗20—25萬尾。經15—20天培育,當魚苗體長達2厘米時,要及時打網分塘飼養,每667平方米放養8—10萬尾。以后視魚苗的生長情況逐步調整養殖密度。
3.3 注意調節水質
銀鲴魚苗培育通常是淺水下塘,魚苗下池時水深50—60厘米,這樣水溫上升快,有利于有機物分解和浮游生物繁殖。隨著魚苗的生長,要逐漸加深池水,魚苗下池5—6天后,應適當加進新水10—15厘米,以后每3—5天加一次新水,最后池水深達1—1.5米。
3.4 加強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早晚巡塘,觀察魚苗吃食、活動和生長情況,發現病害要及時防治。
4 銀鲴成魚養殖
銀鲴屬小型經濟魚類,體肥、肉味鮮美,很受消費者喜愛。我國從南到北廣大地區均可養殖。在以青、草、鰱、鳙為主的池塘中搭養一定比例的銀鲴,不僅可攝食鰱魚不能利用的固著絲狀藻類,與鰱、鳙魚食性不矛盾,而月可大量攝食腐屑底泥,減少有機物分解帶來的耗氧,凈化水質,加速水中物質循環,變廢為利促進主養魚增產。
銀鲴以第1年生長最快,主要靠群體增加產量,池塘搭養銀鲴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4.1 養殖方式
池塘養殖銀鲴有混養和套養。混養:采用隔年老口魚種,冬季一次放足,年底一次起水;套養:是將當年人工繁殖的魚苗,培育到夏花階段,5月份套養在成魚塘中;若放養數量較多,供應翌年做魚種;若放養數量少,當年年底即可起水上市。
4.2 放養數量
肥水塘,餌料充足,每667平方米混養老口魚種10—15千克(8—10克/尾),年底可起水銀鲴商品魚100—120千克;中等水質的池塘,每667平方米混養銀鲴老口魚種8—10千克,產量可達70—80千克。餌料條件較差的池塘,混養老口魚種5—7千克/667平方米,產量可達50—60千克。
4.3 養殖銀鲴注意事項
銀鲴食性雜,疾病少,按常規管理即可。但要注意的是:銀鲴耐低氧能力較差,每當天氣悶熱、氣壓低時,銀鲴最先浮頭“泛塘”。因此,池塘養殖銀鲴,要經常加注新水和增氧,保持水質肥而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