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銀鮭(O.kisutch)為朔河性洄游鮭科魚類,原產地為美國的加利福尼亞至阿拉斯加地域。經美國魚類學家的多年系統選育、馴化、并運用生物基因工程技術,改變了其洄游習性,使其可以終生生活在淡水中,為在淡水中人工養殖奠定了基礎。
1.水源要求。
鮭科魚類對環境要求嚴格,必須在沒有化學污染的水域中養殖。一旦環境污染,會導致鮭科魚類的大量死亡。銀鮭為廣鹽性冷水魚類,鹽度要求在0—0.1%之間均可;溫度在7—19℃之間合適,低于8℃會影響其攝食和生長,高于19℃既會導致死亡,理想水溫在10—18℃。對溶解氧要求較高,不能小于7mg/l ,否則會影響銀鮭的生長和體質。硬度要求在8—12德度適宜,軟水和硬水都不好。Ph要求在7.0—8.0為佳。因此水源選擇是銀鮭養殖成敗的關鍵。
2.池型構造和漁場的整體布局。
2.1池型構造。池型一般以圓形池為佳,采用魚池直徑的切線方向雙向進水、魚池中間排水(表層水和底層水)形成能夠將污物旋轉排除池外的水流;面積在60平方米左右;池高在1米半左右;池底為圓錐形,坡降在2.5%為好,利于中間排污。池中間排水管用來兼做攔魚柵、與之連通的池外排水管做水位控制。
2.2 養魚場的整體布局。除了全面考慮常規因素外,這里強調的兩點:一是在總排水口要設一個二級沉降池,收集魚類糞便,利用糞便可以進一步的生產沼氣和生物復合肥;同時可以減少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二是在池子上方搭棚、利用圓形池中間的空地種植具有爬藤的植物(如葡萄、爬墻虎等)對魚池進行遮陰。
2.3 水量與魚池面積的關系。國外有每秒5升的注水量可以養一噸魚;國內也有每秒0.1立方米的流量可以養殖一萬公斤魚的記錄。一般來講,每畝水面需要的水量是0.05M3/S,同時要考慮增氧措施。應該留有適當的面積來養殖不需要流水養殖的池塘,例如養殖鱘魚的池子,這些池子是間歇試的需水的。相對的要好些,利用率會高些。
3.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受水溫、水質、魚體大小的影響較大。集約化養殖一般參照以下公式進行估算:放養量(kg/m3)=/魚的耗氧量(mg/t·h)一般3—5克魚苗,每平方米放養200尾,20克的魚苗,每平方米放養100尾;100克的魚苗,每平方米放養50尾。
4.餌料選擇與投餌。
4.1鮭科魚類在自然水域中以小雜魚蝦和水生昆蟲等為餌料,也可以捕食一些底棲動物。所以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餌料選擇應選蛋白質含量不低于50%的餌料。同時在餌料中應添加多維和礦物質等。一般要選用專業性好的飼料加工廠的餌料為好。
4.2 日常餌料投喂。投餌方法以四定為原則:即定時、定位、定質、定量。魚種每天投喂四次,成魚每天兩到三次,魚的個體越大投喂的次數相應減少,每次投喂的時間在十分鐘左右;每次投喂盡量在固定的食臺進行投喂、銀鮭的食臺面積相對要大些,因為過度集中投喂銀鮭容易缺氧;不同規格的銀鮭餌料配方是稍有差別的,應該根據不同的要求確定餌料的質量;銀鮭魚的日投餌率一般為魚重的1.5-3.0%。具體投喂量要依水溫、水質、以及魚的活動情況來確定,一般是以魚的飽食量的80%為好。
5.日常管理。
5.1巡塘和生長情況觀察。
5.1.1巡塘。巡塘是最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要求每天早、中、晚各一次。尤其在夜間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觀察魚的活動情況,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節氣壓低時,要勤巡塘,發現問題及時采取開增氧機或加注新水,防止泛塘。
5.1.2 檢查生長情況。定期檢查魚的生長情況及健康情況,根據生長情況,調整投餌率和放養密度。當池中鱘魚生長差異過大時,要按其規格及時分塘。
5.2水質管理
5.2.1水質監測。每天測水溫三次。其它如ph值、溶解氧、亞硝酸鹽、氨氮等要定期的測定。所以在特殊情況下,如水溫過高、水色不對或天氣悶熱時,要加強對水質的監測,每天清晨都要測定溶解氧。
5.2.2 注水。當池塘水色過濃時,透明度低于25cm或溶解氧小于5mg/l時,要注新水,保持水質的清新。當望、外界的水質也不好時,應該開動增氧設施。
5.2.3 ph值的調控。銀鮭生長最適合的ph值為6.0-8.0,ph值過低會影響銀鮭的代謝活動和生長,甚至危及生命。發現ph值偏離適宜值時,要及時設法調控。
5.2.4溫度觀測。大多數銀鮭的生存溫度上限為22℃。超過20℃,銀鮭既有生命危險。
以下措施可供參考:選擇合適的放養時間,投放大規格魚種,以縮短養殖周期。爭取在今年高溫期過后才投放大規格魚種,在來年高溫期到來之前達到養成規格上市,可以避開高溫;還可以在高溫期到來時,加深水位,減小放養密度;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加大換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6.病害防治。
主要以健康養殖為目標,因為鮭科魚類對藥物敏感,所以應該以防為主。用藥應以中西藥結合為主,采用低毒高效為好。首先要做好環境、工具、魚池等的消毒工作,保持環境良好,減少疾病的危害。要控制外來病原的帶入。
6.1病毒性疾病。
三大病毒性疾病。主要的防治藥物為伏碘(PVP-I),伏碘對病毒、細菌、真菌、芽孢均有顯著的殺滅效果。藥。600mg/m3伏碘溶液(有效碘量50-60mg/m3)浸洗魚卵、魚種20分鐘,可預防病毒病,并對細菌、真菌也有效。內服:每天用有效碘量為20-50mg/kg體重,拌入餌料投喂,連續投喂3-5天,對病毒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注意:伏碘切勿與金屬物品接觸否則會產生有毒物質;也不能與季銨鹽類消毒劑直接混合使用)。
6.2 細菌性疾病。
6.2.1 弧菌病。病原菌為弧菌。癥狀:體色發黑、鰓貧血、眼球突出、肛門紅腫、腸管內有帶血的黏液狀物。治療:餌料中添加強力霉素20-50mg/kg,連續投喂一周;同時用諾氟殺星呋喃唑酮藥浴,1g/m3,對水體消毒。
6.2.2 細菌性鰓病。病原菌為嗜鰓黃桿菌。癥狀:腮淤血、腫脹、嚴重時鰓蓋閉合有困難。可以用5%食鹽洗浴一分鐘或者用1%食鹽洗浴一小時;也可以用1-2ppm的高錳酸鉀洗浴一小時。
6.2.3 鮭鱒類疥瘡病。病原菌為滅鮭氣單胞菌。防治:用蓖麻鮮葉或嫩枝扎成幾束放置在池塘內浸泡3到4天后更換,連續兩次。用量,每畝水面每次用量在12公斤。主要采用黃胺類藥物(黃胺甲氧嘧啶、黃胺異惡唑)每100kg魚餌料中加入10g,每天投喂一次,連續使用7天。
6.3 真菌性疾病。
主要是水霉病,首先要防止魚體受傷。主要使用中草藥和食鹽來防治。
6.4 寄生蟲性疾病。
6.4.1 三代蟲。病原體:鮭三代蟲。癥狀:常寄生于尾鰭、殿鰭和背鰭上;寄生軀干時,病魚時常側身磨體,呈不安狀態;寄生鰓部時,鰓腫大,鰓蓋外張,鰓暗黑色,體發黑,魚消瘦。成魚寄生后體表分泌黏液,呈灰絨毛色。防治:用1/4000福爾馬林洗浴一小時。(注意:福爾馬林耗氧、洗浴時注意增氧。)
6.4.2 多子小瓜蟲。病原體:多子小瓜蟲。癥狀:寄生后引起組織增生形成膿包,鰓上產生大量黏液。呈現肉眼可見的小白點。側身磨體,表現不安狀態。防治:2ppm孔雀石綠和1/4000福爾馬林洗浴40分鐘,每兩天一次,連續做三次。
6.4.3 六鞭毛蟲。病原體:鮭六鞭毛蟲。癥狀:寄生于幼魚的胃、幽門垂、腸管、膽囊、肝臟等組織中,特別是一克左右的秩魚易患此病,患魚體色發黑、游動異常。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