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大菱鲆(Scoophthamusmaximus)是原產于歐洲的冷水性底棲魚類,鰈形目、鲆科,是英國、丹麥、挪威等許多歐美國家的主養對象。該魚具有肉味鮮美、風味獨特、生長迅速等特點,近年來日益成為各國養殖業中的新貴。我國于1992年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成功引進,經過十年的養殖嘗試已初具規模,現已成為我國北部地區海水養殖業中又一舉足輕重的支柱產業。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疾病危害也接踵而至,嚴重制約著養殖業的步伐。本文就大菱鲆幾種常見疾病及其防治分述如下:
1 病毒性疾病
1.1 病毒性神經壞死病
病原:野村病毒(VER),球形,直徑29nm左右,無囊膜,雙RAN病毒。
癥狀:病魚體表發黑,腹面朝上,在水面旋轉游泳或上下翻轉,嚴重時沉入水底昏睡,肌肉痙攣呈扭曲狀。腦,脊髓和視網膜神經壞死,空泡化,該病死亡率高達11%~60%。
流行:主要危害孵化后50~70天的仔魚。
防治: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以預防為主。可對育苗池水用紫外線進行消毒。
1.2 傳染性胰腺壞死病
病原:胰腺壞死病毒(IPNV),圓球形,直徑65nm,無囊膜,雙RNA病毒。
癥狀:病魚厭食,昏睡,不協游泳;胃部膨大,并有白色糞便物排出;頭部和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腸內無食物,腎脾造血組織壞死,肝竇間淤血,機體呈嚴重貧血態。
流行:在育苗期間,0.1~3.5克的稚魚易患此病。當水溫由11℃升高到18℃時,死亡率由30%飚升到70%。
防治:以預防為主,每立方水體可用50克碘伏(PVP-Ⅰ)消毒。治療時歐美國家采用注射IPNV疫苗,效果良好。
1.3 病毒性紅細胞感染癥
病原:紅細胞感染癥病毒,球形,直徑80nm,RNA病毒。
癥狀:病魚頭部,鰭條,肌肉充血;腹部膨大,積水;皮膚和肌肉水腫,鰓絲粘液增多;肝褪色,體內紅細胞減少,輸氧功能低下,魚體缺氧,貧血。
流行:以幼魚紅細胞中存活復制。主要危害幼魚,全年均可發生。
防治:保持良好水質,以預防為主;育苗池水用1500×10-6的碘伏(PVP-Ⅰ)處理,有一定的效果。
1.4 呼腸弧病毒病
病原:呼腸弧病毒(TRN),圓形,直徑75~80nm,無囊膜,RNA病毒!
癥狀:腹部腫大,肛門充血;胃腸內粘液增多,且無食物;腸壁充血,腸嵴有紅色液體凝集;肝蒼白色;重病個體有爛鰭現象。
流行:該病原在吞噬細胞中存活復制,并隨循環系統而進入其它器官,對幼魚及仔魚危害最甚。
防治:目前無有效藥物進行治療,以預防為主。
1.5 淋巴囊腫病
病原:淋巴囊腫病毒(TLCV),正二十面體,200~250nm,具囊膜,雙DNA病毒。
癥狀:感染魚體游泳緩慢,體色發黑,貧血;眼球突出,有爛鰭現象。內臟器官制片鏡檢,可見肝、腎、心中有大量肥大細胞,解剖魚體,肝臟褪色,腎脾腫大,圍心腔充血、出血。
流行:夏秋高溫季節,0~1齡魚易患此病。但發病率低,一般不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保持良好水質,加強飼養管理。治療時可采用投喂抗生素藥餌,如氯霉素,每千克飼料中用藥50~70毫克,連喂7~10天。
1.6 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正二十面體,直徑240nm,具囊膜,DNA病毒。
癥狀:運動明顯減少,沉入水底昏睡,對環境不敏感;患病個體厭食或根本不攝食,腸道空乏,有大量淡黃色粘液;部分重病個體的鰓小瓣粘和,鰓絲板結,窒息而死。
流行:感染各期魚體,對20~100克魚類尤為嚴重。
防治:預防為主,保持池水清潔,加強餌料營養,增強魚體抵抗力。治療時方法同淋巴囊腫病。
1.7 病毒性出血敗血癥
病原:彈狀病毒等引起的綜合感染。
癥狀:鰭發紅,肛門淤血,腹部腫大。肌肉及內臟器官不同程度的出血,鰓絲蒼白,肝脾組織固縮、壞死。
流行:高溫季節易暴發,引起魚體的大量死亡。
防治:減少放養密度,加強水質管理,對患病魚體及時進行隔離。
2細菌性疾病
2.1 弧菌病
病原:鰻弧菌、殺鮭弧菌,屬革蘭氏陰性短桿菌。
癥狀,病魚消瘦,發黑,豎身游泳;鰭條有缺損,嚴重時糜爛;解剖觀察,肝臟褪色,其他內臟器官無明顯變化。
流行:病原寄生于魚體的表皮、鰓及腸道,對孵化期的卵和幼魚危害嚴重。
防治:保持良好水質,補充餌料營養。治療時可用土霉素、呋喃西林等,每千克魚體重每天用藥70~80毫克,制成藥餌,連喂5~8天,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2.2 癤瘡病
病原:殺鮭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屬革蘭氏陰性菌,單個或兩個相連。
癥狀:病魚貧血,體表發黑,游泳異常,喜歡棲邊;嚴重個體體表有大面積潰爛!
流行:寄生于魚體鰓、皮膚等,極易感染幼魚和仔魚。
防治:勤換水,保持環境清潔。治療時可用0.4~0.5%的土霉素拌餌投喂,3~4天為一個療程。
2.3 腹水病
病原:愛德華氏菌
癥狀: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有時腸道從肛門脫出。解剖可見出血性的腹水,個別魚體肝腎肥大。但患腹水病的魚體死亡率不是太高。
流行:大菱鲆從幼魚到成魚均可患病。
防治:保持水質清新,投喂鮮活餌料,治療時可用3%~5%的惡喹酸拌餌投喂,4~5天為一個療程。
2.4 滑走細菌病
病原:海岸曲繞桿菌,此菌曲桿狀,0.5×2~3um,可滑行,革蘭氏陰性菌。
癥狀:各鰭糜爛、缺損,游泳緩慢,食欲下降;病癥惡化時,頭部腹面發紅、充血,皮膚潰瘍。內臟一般無異常。
流行:春秋兩季水溫為15~20℃時易發生。對3~10cm的稚魚危害最大,可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避免高密度養殖,防止魚體表受傷;保持良好水質。治療時可用磺胺類或土霉素50×10-6藥浴1~3小時,必要時可口服藥餌。
2.5 鰱球菌病
病原:鰱球菌,革蘭氏陽性菌。
癥狀:病魚眼球白濁、充血突出,鰓蓋軟條骨間膜充血發紅,上下顎充血;解剖時可見腹腔內的積水,腸管發炎,肝臟出血。
流行:多發病在夏季高水溫期,死亡率在8%左右。
防治:該病菌對青霉素、金霉素有較高的感受性,可用拌餌投喂的方式加以治療,每天每千克魚體重用藥20~50毫克,制成藥餌,連喂5~8天。但仍要注意以預防為主。
2.6 細菌性敗血癥
病原:嗜水氣單胞菌等引起的綜合征。
癥狀:食欲下降,體色發黑,腹部膨大;各鰭基部、口腔、鰓裂充血出血;解剖鏡檢,可見肝發黃,脾暗紅,消化道積水,心肝脾細胞大量壞死,鰓絲發紅呈貧血狀。
流行:危害各期魚體,死亡率在10%到40%不等。
防治:預防為主。對養殖用水,用餌進行嚴格殺菌消毒,及時隔離病魚。治療時可投喂3%的鹽酸環丙沙星,或用20mg/L的鹽酸環丙沙星進行藥浴。
3 寄生蟲病
3.1 白點病
病原:刺激隱核蟲,卵圓形或球形,40~300um。
癥狀:發病初期表現為攝食減少、焦躁不安、起水環游;中期基本不攝食,頭尾上翹,呼吸急促,肛門處可見白色粘性糞便;后期出現死亡,體表有“白點狀”病斑,且基部糜爛,解剖時腸道充血,并有大量白色粘液。
流行:寄生于體表或鰓,常在高溫季節發生,可引起1~2齡魚短期內大量死亡。
防治:減小放養密度,加大換水量:對池水用漂白粉、高錳酸鉀消毒。治療時用市售雙氧水100~150×10-6藥浴1~2小時,每日兩次,連用4~5天。另外,采用25×10-6的福爾馬林浸泡24小時,也有較好的效果。
3.2 盾纖蟲病
病原:盾纖蟲,卵形,平均30×15um,周身具纖毛。
癥狀:患病魚體游泳失衡,體色發黑,皮膚和鰭多出血糜爛;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鰓充血發灰;肝臟褪灰、脾臟積水;嚴重時,皮膚和肌肉組織出現壞死性潰瘍。
流行:主要引起大菱鲆苗種及仔魚的大量死亡。但隨著魚體的增長,死亡率逐漸下降。
防治:預防為主,保持水質及飼養環境清潔,及時清除池底污物,防止魚體受傷。發現蟲體可用福爾馬林100~150×10-6浸泡1~2小時,或用淡水浴浸泡5~15分鐘,能有效緩解病情。
3.3 車輪蟲病
病原:車輪蟲、卵圓形,20~100um。
癥狀:食欲減退、呼吸困難、行為呆滯,且體色發黑,鰓絲粘液增多;解剖觀察,肝臟腫大、褪色,其他內臟器官無明顯異常。
流行:寄生于鰭、體表及鰓,主要危害幼魚。
防治:用200×10-6的福爾馬林浸泡2~3小時,每天一次,3~5天為一個療程。亦可用30%的雙氧水浸泡。
3.4 魚波豆蟲病
病原:魚波豆蟲,螺旋型,左右對稱,大小不一。
癥狀,病魚行動遲緩,常沉于水底,尾部略上翹;肌肉痙攣,呈扭曲狀。嚴重感染時,腎、肝、脾腫大。
流行:該蟲繁殖適宜水溫為12~20℃。在這一水溫可引起小于2月齡的大菱鲆大量死亡。
防治:福爾馬林250×10-6浸浴魚體40分鐘或100~150×10-6浸浴60分鐘,能起到良好的殺蟲效果。
3.5 孢子蟲病
病原:微孢子蟲、黏孢子蟲等。
癥狀:體表、鰓上可見白色米粒狀白點。蟲體寄生處,引起皮膚、鰓絲的粘液增多。形成絮狀白膜。嚴重時,寄生處發炎、充血、糜爛。解剖可見腹部有積水,腸管上皮充血,肝臟腫大。 流行:常寄生于體表、肌肉和骨骼肌中,對幼魚及成魚均有危害。
防治:對體表的寄生蟲用150×10-6福爾馬林浸泡40~60分鐘殺菌消毒;對寄生于骨骼肌及體內的蟲體可用敵百蟲拌餌投喂加以治療。
4 營養性疾。ò谆。
病因:缺Vc、DHA等微量元素。
癥狀:體色發白,存活率低。
流行:孵化期的幼苗易患此病,死亡率在10%左右。
防治:加強餌料營養,投喂鹵蟲、輪蟲等鮮活餌料,適當投喂一些微顆粒配合餌料,并及時補充維生素類的攝入量。此外,還要注意防止水溫過低,密度過高等。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